中評社香港6月21日電/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呂健吉今天在聯合報撰文說,公元前三九九年,蘇格拉底因不承認國家所認定的神及使青年們墮落之罪,被提起公訴,並被請求處以死刑。相隔二千四百多年,台灣的陳水扁被立法院以十大理由提起罷免案。
蘇格拉底在審判中以三個小時充分答辯,詳述自己為真理、正義而死的理念;陳水扁在一百二十分鐘的報告中,以“不知道、不是他的意思”為保護他個人的權力而戰。
文章說,蘇格拉底在五百名的陪審員前及多數旁聽民眾的凝視下,開始他的答辯。蘇格拉底強調,他只陳述正確和事實的事。對於死的問題,蘇格拉底在答辯中很清楚的宣告:“正因為知恥,所以不可把死放在心上。”他進一步說:“神要我作為一個愛智者而活,不斷考察自己和別人。如果我畏死亡,害怕危險,不就犯了荒唐可鄙的錯誤嗎?”他對著眾人又說:“雖你們在意名聲和榮譽,也想賺錢,但如果不稍用心注意思慮、真理使靈魂臻於至善,不覺得是一件很可恥的事嗎?”
陳水扁在報告中,對於罷免案的十大理由,都一一反駁,但是他舉證的理由都是選擇性的答辯,或是比較性的辯護,而不是就真理與事實的部分做完全的答覆。陳水扁最後說他願意為台灣而死,希望要他死得很難看的人,可以扣扳機。但他說這句話時,卻不是像蘇格拉底從容就義,而是語帶挑釁和威脅的口吻威脅人民。
文章說,蘇格拉底為真理而死,陳水扁為權力而活;蘇格拉底死得痛快,陳水扁卻活得痛苦。死活、善惡只是一線之隔,也許他可以像蘇格拉底時代詭辯學派的辯士,用巧妙的言詞來為自己辯解,但他是否能夠活得快樂,在真理的檢驗下,他是難以自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