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7日電/特區政府規劃署昨天發表“香港居民在中國內地居住的情況及意向”調查結果。調查顯示:目前有九萬一千多名香港居民在內地居住,佔本地十八歲以上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七;另外,有八萬多名港人有意在未來十年搬到內地居住。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重要的調查。近年,不少市民都會發現,身邊的親朋戚友有一段時間不見面,一問之下,原來已經搬到內地工作及居住了,不知不覺間,香港與內地那一條長期存在的無形“界線”已經在慢慢淡化和消失。
港人“內移”增加,其實是一個正常而且值得高興的現象。“中港一家親”,不少港人本來就來自內地;戰前不算,光是五十年代初,港人的數目就激增了一倍,這些人全部來自內地,包括自上海等地攜帶大量資金、技術南下的香港第一代工業家。這些港人,都是“家在內地”,以前覺得內地環境不理想,當然不會有“回歸”之念,可如今內地各方面已今非昔比,“鳥倦知還”自是人之常情了。
目前移居內地的港人中,應仍以退休人士和耆齡長者為主,地點則多集中在深圳、廣州、東莞一帶。這些“內移”長者中,當然不乏“疊水”之人,在內地有屋有車,請幾個傭人服侍,生活優哉游哉;但更多的內移長者卻仍要靠領取香港的老人綜援金過活,而且有病就回港看醫生、住醫院,可以說是“人移錢未移”,特區政府和港人公帑仍要負擔他們的基本生活,未來特區的社會福利、醫療服務不可以把他們排除在外。
而剛好在昨日開會的策發會“社會發展及生活質素委員會”就談到了這個問題,據悉會上有委員提出是否應對這種“可攜式”的“境外福利”加以限制,以免港人社會負擔越來越重。此議雖非無理,但實不可行,一來這些“內移”長者都是香港居民,曾為社會繁榮有過付出,不應晚年生活無著,更何況他們“移居”的地方不是外國而是內地,“一國兩制”方針下,不能剝奪他們應有的權利,更不可激起社會分化和對立。
社論指出,更重要的是,港人“內移”對本港社會帶來的是交流、促進、動力而不是破壞。情況顯示,“內移”港人中除了長者、退休人士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士,而且不乏具有高學歷知識背景的專業一族,他們移居內地,不是為了“慳皮”、節省生活費,而是為了開拓和創業,包括希望多接觸中國文化和嘗試一過不同社會制度下的生活。他們之中,有的受僱於外資企業,也有在國企以至在大學任教,有的還把妻兒也一併帶過去,妻子學包餃子,孩子唸國際學校同時學普通話,將來名副其實“兩文三語”,不愁競爭力。
而且,可以預見,隨著內地經濟發展和進一步開放,更多外資進入中國市場,香港的專業人士和各方面人才將會更多受聘到內地工作,選擇到內地生活,“內移”由“老齡化”變為“精英化”將是未來大勢所趨。
社論認為,從正面觀之,未來年輕一代的港人,眼界和心胸將會較為開闊,國家觀念會加強,本港和內地在社會、文化、經濟上將會進一步融合,本港社會得以注入新的成長因素和發展動力。
另一方面,本港從來都是一個“移民社會”,人來人往,進進出出,都是常事。港人在“內移”的同時也繼續在“外移”,同樣也繼續有內地居民和外國人到港居住。這種人口、人才的流動性,是本港的一大特點和優勢,必須保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