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6日電/進入6月,世界各主要股票、期貨市場紛紛出現下跌,顯露出對通脹壓力的擔心再次在世界範圍內抬頭。幾乎同時,歐洲央行及印度、瑞士、韓國、泰國等各國央行紛紛宣佈提高利率。而美聯儲也在持續數週的加息暗示後,6月29日終於揭開謎底。
當代金融家文章稱,中國的貨幣政策調控亦進入了“活躍期”,多項調整紛至沓來。4月28日央行加息,6月16日又宣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穿插其間的還有數次“窗口”指導、定向發行央行票據以及其他公開市場操作。央行連續的動作似乎向外界發出一個越來越明晰而强烈的信號——中國的貨幣政策正由寬鬆轉向緊縮。
由此聯想國際範圍的貨幣緊縮動向,中國的貨幣政策雖有其自成體系的微循環系統,但隨著金融改革和開放的推進,越來越具有全球視野,其諸多舉措和國際市場遙相呼應,頗具聯動性。
中國:緊縮手段迭出
6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從7月5日起將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上調0.5個百分點,從7.5%提高到8%,其主要目標直指抑制貨幣信貸總量的過快增長。而在兩月前的4月28日,央行爲控制貸款增長速度已加息0.27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利率從5.58% 提高到5.85%。
7月再施緊縮手段,幷未超出市場預期。統計顯示,5月份廣義貨幣餘額M2與人民幣貸款餘額依然保持快速增長,增長率分別爲19.1%和16%。由於5月的金融數據是4月28日貸款利率提高後的相關數據,這一數據的發佈顯示出加息的市場效果幷不明顯。
而6月初,中國各資産市場(特別是股市)都出現了大規模的拋售行爲,這些拋售行爲以及債市的持續走低均含有對5月份金融數據的不樂觀預期。央行5月底發佈的2006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未來中國價格上行風險大於下行風險,必須高度關注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過快、對外貿易結構性矛盾突出、流動性過多可能帶來的風險。
由此,7月調昇存款準備金率在市場的充分預期中不期而來。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但0.5個百分點的調整幅度,所産生的政策效應仍大於流動性收縮力度。據央行測算,這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一次性凍結流動性1500億元,相對於目前國內銀行體系存在的9萬多億人民幣流動性來說,凍結1500億元是杯水車薪。因此,此次緊縮手段可謂相當溫和。
就目前中國的宏觀金融形勢來看,存在固定資産投資過熱、銀行信貸過度擴張等問題,因此收縮金融市場過多的流動性,是央行宏觀經濟調控的當務之急。
這次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還祗是其動用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的第一步,後續是否還會出台更嚴厲的貨幣政策,還得看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貨幣供求等諸多方面的反應。同時,利率、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匯率都可能成爲未來央行貨幣政策的工具。
美國:伯南克的加息之謎
美國東部時間6月29日,是個令全球金融市場屏息以待的日子。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以下簡稱美聯儲)在該日决定加息,幷發表FOMC(即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簡稱FOMC)會議說明。
市場之所以關注美聯署的這次會議,是因爲經歷16次加息之後,聯邦基金利率已經達到5%,高利率可能對美國經濟增長産生抑止作用,而市場所擔心的通貨膨脹率却繼續走高。反通脹的高利率政策將導致銀根緊縮、消費抑制、金融市場流動性下降,對全球股票、債券和期貨市場均可能産生不利影響。
此前,正是出于對美聯儲進一步加息的恐懼,全球股市、期貨自5月以來遭受重創,同時美元匯率開始上揚。幾乎同時,歐洲央行和印度、瑞士、韓國、泰國等各國央行宣佈提高利率。一場對付全球性通貨膨脹的昇息動作似乎還將在全球範圍內繼續。
一般而言,通貨膨脹稍滯後于經濟增長。近幾年來,全球經濟持續增長,通脹的壓力已經顯現,美國尤其明顯。今年第一季度,美國GDP增長高達5.3%,失業率繼續保持4.7%的低位,4月份消費者核心物價指數達到2005年4月以來的最高值2.3%。爲了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美聯儲已有必要輕輕地“踩一下刹車”。
格林斯潘在其18年的美聯儲主席任期中也遇到幾次類似情况,但格老幾乎每一次都先于市場而行動,在通脹率達到高點前即停止加息。格老的成功,使市場對履新不久的伯南克充滿了疑慮。伯南克素以量化通脹目標、提高美聯儲透明度的觀點而著稱。這個由他接任帶來的加息之謎,却不得不讓投資者對其掌控能力産生疑問。引入量化通脹目標的目的是降低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穩定公衆對長期通脹的預期,從而提高貨幣政策執行的有效性。但這樣做的缺點是,貨幣政策將因此變得缺乏靈活性;政策底牌全部亮出後,在與市場預期的博弈中難免會處於下風。有鑒於此,前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一直反對設立所謂“通貨膨脹目標”。
然而,大部分經濟學家都認爲本輪加息週期將在今年結束,不太可能延續到2007年。一些人認爲5.25%是本輪加息週期的尾聲,而另一些人則認爲要到5.50%。但不管怎樣,美聯儲昇息已近强弩之末。
歐洲:徘徊在加息和通脹之間
6月8日,歐洲中央銀行在德國法蘭克福宣佈將歐元區的基准利率從2.5%提高到2.75%。歐洲央行的這一舉措驗證了今年4月間市場的加息揣測。
去年12月和今年3月,鑒於歐元區經濟增長出現加速迹象,且歐洲央行對通脹壓力的擔心上昇,歐洲央行曾兩次加息25個基點,加息氣氛由此在歐洲市場凝聚。
由於歐洲央行以維持價格穩定作爲惟一目標,在新一輪加息之後,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堅持認爲通脹風險仍然持續上昇。他預計,在短期內,歐洲通脹率很可能保持在高於2%的水平;隨後交通等行政價格和間接稅的變化將對2006年和2007年的通脹造成重大影響,且油價會不斷上漲,向消費物價的傳導會更强勁,從而間接推高通脹。特里謝表示,即便在這次昇息之後,歐元區基准利率仍處在歷史低位,流動資金依然充裕,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依然寬鬆。這似乎意味著歐洲央行的加息空間還綽綽有余。
儘管特里謝不祗一次使用强硬語氣,但是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還是認爲,動蕩不安的金融市場和 歐元兌美元的昇值,制約了歐洲央行激進的做法;而且,歐洲央行目前的通脹預測似乎太過悲觀。因爲截至今年2月份的過去12個月中,歐元區核心消費物價折合年率僅上漲1.3%。除非能源價格繼續上漲,歐元區通脹率應該能在今年下半年下降到2%以下的水平。如果現實果真——通脹低於2%且歐元進一步上漲,那麽歐洲利率上昇的步伐應該放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