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9日電/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從構思、籌備,乃至分組、跨組會議到正式舉行大會,費時數月的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終於昨日閉幕。由於環保團體、台灣團結聯盟相繼退出,而且整個大會達成的具體共識相當有限,經續會對落實“經濟永續發展”的會議目標可能貢獻有限。總評此次好不容易召開的經續會,如果用“令人失望”來形容,我們憂慮可能傷了數月來勞心勞力的工作團隊,以及誠懇參與大會的產、官、學、研界朋友的心,但若以“順利成功”來形容,我們又恐對不起自己良心,也招來外界做作及阿諛之譏,因此,權且借用工總的用語作一個總結:“對經續會感到遺憾,但也感受到政府誠意”。
社論說,首先讓我們來檢討經續會的成果。依據主辦單位台灣“行政院”會後公布的經續會成績單,共五百一十五項的共同意見,表面上琳瑯滿目。但若深入了解,獲致共同意見結論,可以讓台灣“行政院”據以為今後施政參考者,大都是那些原本就不太有爭議的公共議題,譬如明年底前完成國民年金法制化工作、提高使用於社會福利的公益彩券盈餘比例、檢討現行軍公教人員退休金制度,以及針對少子化、人口老化等社會問題的解決構想。真正的重頭戲,也是工商企業及關心台灣產業及經濟發展遠景的放寬兩岸經貿管理的議題,卻是在正反兩方激烈爭辯後列為“其他意見”存參,或者說原地打轉。因為淨值四○%投資上限、三通直航、金融保險產業赴對岸參股設立據點等限制,無法如預期中得到認同及放行,島內產業無法在全球化浪潮中放手進行全球布局,生產力及競爭力勢必受到大幅抑制,甚至危及企業的繼續生存,相信不單是我們對經續會感到遺憾,工商企業界及關心台灣產業與經濟出路的民眾也會共感遺憾。
其次,經續會反映了朝野各界對兩岸經貿、財稅政策、環保態度兩極化的嚴重程度。幾乎全程參與,反而在最後一刻才退出大會的台聯明白指出,不滿主辦單位將放寬登陸投資上限、三通直航等議案“偷渡”列為其他意見而決定集體退出;台聯並斥責經續會是騙局,揚言未來在立法院會嚴格監督台灣“行政院”的兩岸經貿政策。被台聯懷疑與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進行“密室交易”的工商界代表,真的就滿意經續會所達成的兩岸經貿結論嗎?
社論指出,事實上,不但一開始工總即因為兩岸經貿議題被政府高層設限而一度退出,會議進行中也曾多次意興闌珊,最後雖因關切的相關議題敗部復活而稍感欣慰,但台灣“行政院”負全責的承諾,真的可以衝破陳水扁及台聯兩塊鐵板而達到工商業所期待的放寬兩岸經貿目標?至於爭奪財稅優惠爭議,不僅稽徵及徵納的財政部、工商企業雙方你來我往熱戰多回合,連經濟部都在振興經濟的藉口下站在業界的那一方,要不是出席會議的財稅學者仗義執言,台灣財政部可能在經續會上大失血。台灣環保的困境,也在經續會上獲得凸顯。當全程參與、強勢表達意見的環保團體突然在昨天以“經續會開到現在,既不永續也不發展”為由宣布退出時,不僅主辦單位驚訝,工商業界對環保團體的指控,似乎也頓時失去重心。然而,台灣產業界及環保人士的環保大戰,絕對還有下回合。
再者,政治考慮優先經濟利益,政治手段用來處理經濟問題的錯亂,也在經續會上展現。不只是會議代表的台聯用政治思維面對兩岸經貿等經濟問題,連“總統府”、台灣“行政院”也處處顧忌政治效應而不能正確處理兩岸經貿的經濟議題。其他如迴避兩岸經貿的客觀價值,企圖在正反兩極端的夾縫尋找可能的共同空間,規避共同意見、未列共同意見應有差別待遇的既定遊戲規則效力,冒出“未列為共同意見的意見,台灣“行政院”仍會以負責任態度去處理”的承諾,雖然可以解釋為主辦單位不願大會破局及珍惜正反雙方意見的態度,但台灣“行政院”等主辦單位政治凌駕經濟,也讓諸多原本對經續會寄予期待的工商界及輿論失望。
社論說,最後,經續會對核心議題如兩岸經貿、租稅公平沒有明確答案即草草收場,我們難免遺憾,但更讓我們引以為憂的,是國內朝野各界對兩岸經貿、財稅及環境政策的南轅北轍及嚴重歧異,以及政府凡事政治凌駕專業思維及處理的習性,如果這些缺失無法得到有效導正,我們憂慮再多的經續會都於事無補,台灣的產業及經濟遠景實在不容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