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和解决尋找性失業與被迫性失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5 07:27:27  


  中評社香港8月5日電/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近日表示,雖然上半年中國的各項就業指標都超出了預期,但下半年的形勢却不容樂觀。其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安置關閉破産企業職工是兩個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中國經濟時報發表評論文章稱,儘管都可籠統地稱爲失業,但是大學生失業和破産企業職工失業在本質上是有很大區別的。

  文章指出,大學生失業,主要原因是大學擴招之後,大學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面臨供過於求的形勢,又加上擴招後畢業生質量良莠不齊。從畢業到就業,尋找“好工作”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這一期間的失業,在經濟學上又稱爲“尋找性失業”。從長遠角度看,大學生遭遇“尋找性失業”不盡是壞事。因爲它一方面可以讓在校大學生更清醒地認清自己,從而提高自我市場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勞資雙方反復博弈,逐步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而破産企業職工失業,主要原因是受社會變革和經濟轉型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這種失業一般而言是很難預見、亦不是職工所期待所情願的,暫且稱這類失業爲“被迫性失業”。與“尋找性失業”明顯不同的是,“被迫性失業”造成的失業者,往往面臨相當少的就業機會(失業者原有的勞動技能在新經濟中可能逐漸變得一文不值),而且突如其來的失業,會讓他們毫無準備、手足無措。破産企業職工遭遇“被迫性失業”,蘊含著較多的不穩定因素,容易引發各種社會問題。

  也就是說,大學生失業後,就業面仍舊寬廣,幾乎可涵蓋到所有行業所有工種。從某種角度看,大學生就業難是一種“假象”、“亂象”;而破産企業職工失業後的“再就業”,就遠沒有如此樂觀。除了極少數失業者能够通過招聘應聘“重操舊業”外,大多數人將不得不走向第三産業。

  文章認爲,對大學生失業群體,所要做的是在確保就業機會公平、公正、公開的前提下,建立儘可能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通過儘可能健全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慢慢降低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使大學生群體在擇業就業時能够更趨理性。與此同時,政府要逐步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基層組織和第三産業等,尚處於求賢若渴狀態,如果大學生能够“屈尊下顧”,相信“就業難”問題將會得到大大緩解。

  對破産企業職工失業,則需要在再教育、再培訓和社會保障上多下功夫。下崗工人現有的知識結構、勞動技能逐漸被高速發展的經濟邊緣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鑒於破産企業職工人群數量龐大,尚無法在短期內解决其再就業問題,還必須通過失業保險和失業救助等社會保障機制,確保這一群體的基本生存權利,進而保障社會的相對穩定與和諧。

  文章介紹,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表明,隨著經濟向前發展,無論是“尋找性失業”還是“被迫性失業”,最大的就業機會都將來自第三産業。這也從側面提醒我們,有必要在政策制定、産業戰略和資助扶持等方面,有意識有步驟地向第三産業適度傾斜。

  在研究上世紀50~60年代美國失業率與實際GDP增長率之間的關係後,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曾提出“奧肯定理”:失業率每上昇一個百分點,實際GDP增長率下降兩個百分點。

  文章最後說,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中國就業形勢的判斷,今後幾年中國的就業將很不樂觀。能否順利解决失業人群的就業問題,會直接關係到中國經濟能否依然快速、健康地向前發展。從這一方面來看,厘清大學生失業和破産企業職工失業的同與不同,幷推出行之有效的針對性對策,實在是相當迫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