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8日電/香港「永業證券行」昨日被證監會揭發挪用客戶股票及偽造月結單,涉款四百三十萬,被公布停止交易。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連同早一陣的「鴻運證券」及「大發證券」,這已是短短兩個月內第三間證券行在經營管理上出現違規問題而被停牌,情況令人關注。而更值得關注的是,有業內人士指出:本地華資證券行有可能出現連串的倒閉潮,短期內可能仍會有第四、第五家經紀行倒閉,小股民隨時「血本無歸」。
社論認為,對有關問題及危機的出現,實在值得各有關方面包括特區政府、證券業界及小投資者認真對待及謀求對策,避免惡劣局面的出現。這其中,涉及到特區政府如何看待本地華資中小經紀行的作用,涉及到業界本身如何加強自律和應變能力,而歸根結底則是如何使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能夠得到鞏固和加強,但同時又不失去本港金融經濟體系一貫「大中小並舉」、「靈活多元化」的特色。
對有關問題,本地華資中小證券行的反應是充滿「悲情」以至憤慨的,他們對回歸前後生存空間一再被收窄感到非常的不滿。事實是,中小行可說是本港證券業的「開山祖師爺」,早於五十年代中期已開始從事股票業務,由「寫黑板」喊價開始,「一手一腳」打拚、營造了本港證券市場的興旺局面,雖然自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外資證券行開始進佔本港市場並獲得當時港英政府的種種「渥遇」,但直到九七回歸,本地中小型華資經紀行仍有五百八十多家,C組華資小行在市場佔有率方面與A組的外資行、B組的華資大行仍維持各佔百分之三十三的「三分天下」局面。
然而,隨著證券業經營監管法規的不斷加強,面對外資大行及銀行業的競爭優勢,本地華資中小行生意越來越難做、處境越來越困難,到去年,C組的市場佔有率已下降至百分之十。
社論指出,對有關情況,業界不諱言回歸後曾寄望特區政府對華資中小行的困境會給予援手、有所照顧,他們為此曾多次約晤兩位特首反映意見,部分業者還曾上街遊行,但結果卻是失望而回。就如去年「領匯」上市,中小經紀團體曾當面向財經及庫務局長馬時亨要求撥給一定的「包銷額」,但得到的回覆只是一切按本子辦事,「愛莫能助」。
面對接二連三的小行違規及停牌事件,有業界人士形容是「迫上梁山」。此說當然不能成立。事實是,經營困難不能成為違規的藉口,中小行雖然認為經營上面對不公,但挪用股票、偽造結單,被損害的首先是客戶和小股民。
毫無疑問,本港作為國際都會級城市及國際金融中心,完善法規任何時候都應該被放在第一位,否則,只要再多出現一些細價股「蒸發」或證券行違規經營事件,本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信譽馬上會受到打擊,國際評級機構扣分絕不會手軟,更不會顧念到什麼中小行經營困難的問題。
因此,對加強監管、完善法規,中小行沒有要求「倖免」的權利;但正如業界所述,中小行確實是本港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形成一個多元、活躍的市場體系:外資大行有「大客」,銀行有存戶,小行則靠熟客,是可以「各師各法」、多贏共存的,問題是法規、條例如果不具備一些彈性及空間,「一刀切」下來,中小行就只能「吃不了兜著走」,連要求給予一些包銷配額、吃一些「殘羹冷飯」也不可得。這對金融中心的成長又是否必要和是一件好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