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中日關係轉變 或要待華經濟超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0 13:32:45  


  中評社香港8月20日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進一步激起了中韓等國的強烈反對。日本《共同社》訪問了日本國士館大學21世紀亞洲系的邢志強教授,針對日本政治的走向以及日中關係的前景。邢志強指出,雖然中日之間存在很多問題,但靖國神社問題是需要最優先解決的“癌症”,以此反駁部分日本政治家表示日中關係即使沒有靖國問題也好不起來的言論。

  據報道,他表示,既然小泉在國會上都承認了侵略戰爭,又承認甲級戰犯是“戰爭罪犯”,就應該在行動上體現出來。改善關係應該從最重要的問題著手,領土等其他問題在別的國家也存在,不是那麼“致命”,即使現在解決不了也可以放到下一代。

  對於日本媒體廣為使用的“反日”一詞,邢教授並不讚同,他說,其實只是“反小泉”而並非“反日”。“現在中國大陸有40萬人左右在學習日語,還出現了研究日本經濟、文化的熱潮。大量日本企業投資中國,中日貿易額年年創新高,如果是‘反日’就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邢教授如此解釋說。

  “去年所謂的反日遊行也是因小泉參拜靖國神社而反對日本加入聯合國安理會。當時在中國的日本人沒有感覺到日本電視上渲染的‘反日’氣氛。”

  小泉結束了上世紀90年代日本政壇頻頻換首相的混亂局面,執政時間長達5年多,創下二戰後第三長的記錄。但小泉的政治手法也對日本的政壇和社會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邢志強指出,小泉把反對他的人都當成“抵抗勢力”,醜化他們的形象,不斷排除異己。這甚至對現在自民黨內部都附隨安倍不無關係。社會上右翼勢力的抬頭使得很多有意見的人不敢說話。

  邢教授稱,對於媒體只報道表面事實,沒有深度剖析背景原因的情況,大多數國民容易輕信。因此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反華,而是不了解實情帶來的誤會,只是感情用事。打開這個癥結需要增加雙方的交流,事實也表明,去過中國的人想法就有了很大的變化。

  “中日關係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經濟的崛起改變了東亞的格局。長久以來,日本在東亞地區獨樹一幟的地位受到威脅,因此心理上產生不平衡。”邢教授分析說。

  “現在處於過渡階段,中日關係要真正的穩定要等到中國經濟完全超越日本。那時的日中關係可能會像現在的日美關係。”

  邢教授最後充滿期待地說,“在日中交流2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來看,過去的150年的不幸歷史並不算長,應早日恢復到原來的友好狀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