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陳水扁去留六因素 美國是最大外部因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06 13:26:14  


  島內“倒扁”活動此起彼伏,尤其是由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的“百萬人倒扁運動”抗議活動即將在台北上演,再次引發人們對陳水扁下台問題的極大關注。那麼,陳水扁會不會下台?何時下台?這些問題自泛藍推動“罷免案”開始,就一直是兩岸最關注的問題——

  筆者認為,陳水扁下台取決于“政治道德、法律程序、社會運動、民進黨內部改革力量的變化、軍隊動向與美國因素”這六大因素。而這“六大因素”又是相互影響與變化的。

  美國因素

  美國因素是決定陳水扁去留的最大外部因素。 

  眾所周知,美國對台灣的影響力巨大。在台灣“第一家庭”爆發弊案、丑聞及出現“倒扁”活動後,美國在關鍵時刻,扮演了重要角色。6月初,在第一波“罷免案”推動的關鍵時刻,布什派美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突然赴台,與陳水扁進行閉門長談,約見其他政治領袖,卻公開不見當時欲取代陳水扁的呂秀蓮,並一句 “不認為當前台灣局勢有值得憂慮之處”,達到“保扁”的目的。不少人認為美國“保扁”是因為對呂秀蓮的處事風格與不確定性擔憂,其實這不是關鍵問題。美國是從自己的國家利益與地區穩定等因素決定政策。 

  此後,美國在台協會及駐台負責人頻頻與政壇朝野人士互動,保持密切聯系。“立法院長”王金平對外表示,美國只是對時局的關切,要不要繼續讓陳水扁做滿任期或自動下台,是陳水扁個人的事情,美國不會介入。在施明德發起“百萬人捐款倒扁”活動後,美駐台北辦事處負責人再次發表對台灣時局的看法,認為“倒扁”是台灣內部的事務,除非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陳水扁涉及一系列弊案,否則出于政局的穩定考慮,陳水扁還是應該在任,是明確表示“保扁”。在目前情況下,美國並沒有放棄陳水扁。但美國是不是永遠會支持陳水扁政權,還要看島內局勢的發展而定。美國國會發表的有關陳水扁政權岌岌可危的報告,就是美國有兩手準備的表現。 

  社會運動 

  自台灣第一家庭弊案爆發以來,盡管島內“反扁”“倒扁”聲音不斷高漲,但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或強大的社會運動。國親兩黨組織的反扁抗議游行活動,規模不夠大,而且只是按黨的組織分別在兩個周末舉行,而不是持續的社會抗議活動,特別是在民進黨將其歸為“藍綠惡斗”的情況下,其正當性受到質疑。事實也證明,泛藍陣營的兩次抗議活動只是一種政治活動,而不是社會運動。後來,在台灣出現了歷史上少見的“一個人的絕食抗議活動”,但並沒有喚醒沉淪的扁政權,由于沒有得到更多的支持,這位黎姓學生最後也選擇了放棄。

  此後,泛綠部分學者與社運人士接連發起要求陳水扁下台,希望用道德的力量,而不是社會運動的力量要求陳水扁下台,自然無法達到預期目的。 

  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終于出山,發出公開信,舉行記者會,發動一人捐款100元的“百萬人倒扁運動”,而且民眾的響應積極,超出預期,在8月22日,捐款數額超過1億元新台幣,捐款人數也很快超過百萬人,而且文化界、律師界、演藝界以及各個領域的人士等紛紛加入,“反扁”與“倒扁”抗議活動將達到一個新的高潮。于是,人們再次把陳水扁下台的期望,寄托在施明德發動的“百萬人倒扁”抗議活動上。然而,施明德的“倒扁”抗議活動仍采取溫和的靜坐方式,企圖給扁施加壓力。 

  軍隊動向 

  陳水扁是“三軍統帥”,掌握著軍政大權,而且執政6年,通過金錢與權位的給予,陸海空三軍全部換上自己的人馬,在藍綠對抗與形勢不明的情況下,不可能希望軍隊“倒戈”或發生“政變”,來推翻扁政權。為了防止軍人加入施明德的“倒扁”運動,台軍方加強了軍隊的管制,控制休假時間,不允許參加政治行動(實際上是禁止參加“倒扁”活動)。盡管目前島內報道不少軍人也捐款給施明德,也只是對陳水扁及“第一家庭”不滿情緒的表達,但不可能公開加入“倒扁”活動,更不可能發生“政變”更變政權。 

  道德力量 

  縱觀這次島內覆天蓋地的“倒扁”運動,除了體制內的“罷免”只是明知不成功而不得不做的政治表態及是給陳水扁的政治壓力外,其他的“倒扁”方式,不論是普通民眾的意見(民調結果,多認為扁應自動下台),還是泛綠學者的公開信或記者會,都是道德勸說,甚至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也是希望陳水扁能知所進退,自動下台。在施明德發動的“百萬人倒扁運動”中,看似一種社會抗議活動,其實只采取靜坐的抗議方式,也是另一種道德與和平的方式。包括龍應台在內的許多人贊成 “倒扁”卻不支持施明德的方式,也是希望用民主的或道德的宣傳讓陳水扁自動下台。可以說,在整個的“倒扁”過程中,希望以政治道德或文明的民主方式讓陳水扁下台,成為一種主流民意。然而,在今天的台灣,這種政治道德的良好願望,卻是不切實際的。

  法律程序 

  對于一個沒有政治道德的政客來說,要通過體制外的抗議與道德勸說,是不可能讓陳水扁下台的,而要通過體制內的程序讓陳水扁下台,則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台灣現行體制內的途徑包括“罷免”、“彈劾”以及“倒閣”後,通過“立法院”的重新選舉,改變“立委”所屬陣營結構的改變,再次進行“罷免”。 

  由于目前“立法院”的泛藍陣營僅是相對多數,達不到要求通過“罷免案”的2/3要求,使得第一次“罷免”行動宣告失敗。“倒閣”是針對“行政院”甦貞昌,而不是陳水扁,本不存在正當性,但仍可找到理由及將戰線拉長的辦法,可間接通過“罷免”來實現。在發動“倒閣”後,迫使陳水扁解散“立法院”,進行重選。如果重選後,泛藍“立法委員”席次超過2/3,可再啟動“罷免案”,達到“倒扁”的目的。若泛藍仍不過半,則宣告“罷免”方式“倒扁”到此為止。不過, “倒閣”過程並非如此簡單的結論性分析,而是涉及藍綠每個“議員”的利益,因此不是每個“議員”都會主張“倒閣”的。目前除了親民黨積極推動“倒閣”外,國民黨內部有不同意見,馬英九也不願意推動“倒閣”,認為風險大,還會轉移焦點。可見,要通過此途讓陳水扁下台的可能性也不高。 

  在體制內最後一個“倒扁”途徑是對陳水扁的“彈劾”。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依台灣現行“法律”,只有陳水扁犯了“內亂與外患罪”才能發動“彈劾”,目前這個條件不具備。于是國民黨積極推動“修法”,降低“彈劾”條件與標準,以便通過“彈劾”方式讓陳水扁下台,但“修法”是大工程,不是短期所能解決的,目前難以實現。二是“立法院”“彈劾”陳水扁,也必須達到法定的支持“立委”人數,目前在藍綠“立委”人數基本相等的情況下,條件也不具備,無法通過“彈劾” 讓陳水扁下台。 

  黨內變革 

  決定陳水扁下台的最關鍵因素,是民進黨內部能不能真正覺醒,能不能出現一股要求陳水扁下台的強大力量,甚至“立法院”有1/3民進黨“議員”的“倒戈”,加入“罷免”行動。 

  要陳水扁下台,其實只有通過民進黨內部的變革才能實現。陳水扁之所以能繼續穩如泰山,不只是他掌握大權,手中掌握軍隊,而且還有一個龐大的政黨與深綠群眾的存在。只要民進黨不分裂,動員深綠群眾,大力支持陳水扁,扁就不可能下台。如果民進黨出現相當程度的分化與分裂,至少是“立法院”有1/3以上泛綠“立委”“倒戈”,支持“罷免”,陳水扁就會被迫下台。但依目前的形勢觀察,民進黨內部盡管有不同聲音,但反扁的力量太小,改革派的力量不足,也不可能出現較大的分裂,也就預示著陳水扁不可能通過內部的矛盾與“倒戈”下台。(來源:新華網)


    相關專題: 陳水扁負隅頑抗 台灣政局動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