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廣州9月6日電/僅僅過了一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剛剛創下的7.9499匯改以來新高紀錄又被刷新。9月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7.9425,再上升74個基點。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佈的公告顯示,2006年9月5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兌人民幣7.9425元。
9月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再創匯改以來新高。這已是自上週二以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第五次改寫這一紀錄。
市場人士分析認為,人民幣匯率連創新高,與美元弱勢密切相關。另外,亞太經合組織、G7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將在本月召開會議,這些因素都令人民幣升值壓力陡增。
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紡織行業由於出口依存度較大、平均利潤率低等特點,一直被視為首當其衝受升值影響最大的行業。
據南方日報報道,昨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創7.9425的新紀錄,較匯改時的匯率水平,人民幣的升值幅度已約達3.8%。
相關的事實是,來自上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的《紡織行業2006年上半年經濟運行形勢分析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紡織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僅有3%,與去年的利潤水平基本持平,僅有全國製造業平均利潤的6成。
3.8%的升值幅度對於3%的利潤水平來說,是否意味著紡織業無利可圖的大限降至?多位業內專家和企業負責人指出,事實並非如此悲觀。只要人民幣的升值是漸進而非突然間一步到位,加上國家對紡織業原材料價格進行調控,以及兩稅合一政策中內資企業稅賦降低等措施,紡織業對人民幣的升值仍有較大的承受能力。
第一紡織網主編馬新征表示,根據2006年上半年的數據,綜合考慮可貿易品在成本中的比重、行業議價能力等因素,以出口產品盈虧平衡點作為承受人民幣最高升值幅度,紡織行業出口產品可承受的升值幅度在6%-8%。
“不過不同子行業,以及不同規模的企業來說,對人民幣升值承受能力的分化也很明顯。”資深行業分析師汪前進同時指出,棉紡、化纖行業作為紡織行業的基礎產業,雖然附加值低、議價能力低,其出口產品對人民幣升值的承受能力最弱,但原料進口比重較大、產品出口比重小,因此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卻不大。相比較而言,家紡、針織、服裝等子行業出口依存度較大,所受的影響會大一些。
馬新征根據國家發改委的報告測算指出,當人民幣升值5%時,全行業出口產品利潤下降66%,其中,棉紡織業下降94%、針織業下降82%、家紡業下降58%、服裝業下降46%;當人民幣分別升值8%、6.5%、5.5%時,服裝、針織、棉紡織子行業出口分別由盈利轉為虧損。
“升值對於全國的企業來說都是一視同仁的,從這個角度看是公平的,企業也會逐步作出適應。”廣東省絲綢進出口集團副總經理王勇力表示。紡織業的實際運營業績也表明,匯改以來人民幣升值幅度至少有一半已經被成功轉嫁到進口商身上。匯改時關於大批中小紡企將停產的擔憂並未發生,而議價能力較強的大型出口企業並未傷筋動骨。
“關鍵就在於人民幣的升值不能一次到位,必須是漸進的,這樣才能給我們時間來適應,比如說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和附加值。”王勇力表示,希望國家目前的內外資企業兩稅合併政策能儘快出臺,屆時雖然人民幣可能大幅升值,但企業稅賦降低卻可為企業騰出更多的利潤空間。
據王勇力介紹,目前絲綢集團對於升值所採取的策略是,一方面通過金融手段來規避風險,另一方面在保證利潤率的情況下,把人民幣升值的一部分壓力轉由進口商承擔。“在適度提價的同時,處於行業上游的家紡、服裝等企業還將一部分成本轉給下游的原料企業。”汪前進指出,目前國內紡織服裝原料企業可以承受上游平均約2-3%的成本擠壓空間。
年年難過年年過,多位人士如此評價中國紡織行業。相信隨著配套措施的逐步完善,以及漸進式升值為企業爭取一些時間,國內紡企的應變能力會進一步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