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專家提出發展中國農村“新集體經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05 22:30:38  


  中評社香港10月5日電/土地不僅能種出莊稼,也可以 “種出”居民小區、工業園區和公路、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中國一些農村,農民對農業的觀念正在改變。 

  新華網報道,位於四川省成都近郊的鶴林村,把閒置的“宅基地”與“殘次林地”集中起來,把分散的城郊農田用地集中起來,把雜亂分佈的企業集中起來,使土地資源配置得以優化,工業生產走向集約化,傳統的村落向漸漸顯示出現代文明社區面貌。 

  北京聯合大學張榮齊博士說,鶴林村創造的“新集體經濟”模式,為解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城鄉一體化這一重要問題提供了理想發展模式。如果集體經濟能夠有平等的市場待遇,農民的收益會變得非常穩定而可觀。據北京城鄉創新發展博士研究會調查,中國農村有大量土地毫無價值地散落在農戶的住房四周,只能長出些無用的野草。在鶴林村,這樣的地皮達815畝。此外,還有不少土地被分割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豆腐單元,成為實現“規模效益”與“產業化”的嚴重阻礙。同時,散亂分佈的企業對土地及其他資源也造成耗散和浪費,增加了政府公共管理的成本。 

  鶴林村的做法是拿出村裏5%的土地與開發商合作開發樓房,使全部村民不花一分錢都搬進了居民小區,在這個基礎上,土地都連片地集中了起來,企業都進入園區,付出了土地的農民成為股東。 

  “城市化的過程中,最根本、最困難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居住和生活來源問題”,張榮齊博士說,鶴林村以股份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據介紹,鶴林村以村社集體的名義,與房產公司及建築商合作,修建了漂亮的現代化社區和能夠可持續贏利的倉儲凍庫、農貿市場、停車場等,一方面給失地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又能使農民獲得比較可觀和相對穩定的集體股份收益。 

  張榮齊說,“新集體經濟”下的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於土地在市場需求下的資源價值。在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周邊的“城市化環帶”內,土地價格每畝一般在幾十萬到上千萬元之間。 

  鶴林村人均宅基地和殘次林地大約0.1至0.3畝之間,即使人均只用0.1畝(66.7平方米),每年可以產生不少於7000元的穩定收益。這個數位,足夠滿足當地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 

  “發展‘新集體經濟’需要國家調整一些與憲法不符的政策法規,賦予農民應有的市場主體資格和經營權、財產權,並減少行政干預。”張榮齊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