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8日電/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時局愈紛亂,思考要愈清楚。二次罷免案受挫,國民黨暫緩推動“倒閣”,回歸民生法案;無可諱言,不論是繼續政治杯葛,或者休養生息,對最大在野黨而言,都會承受壓力,不論得與失,都得做出選擇。
回溯這一波反貪腐運動,從五一七的第一次罷免案失利開始,其實就非常清楚地看到,以現有的“國會”結構,不可能在體制內解決民意對陳水扁下台的要求,沒有部份民進黨立委的支持,罷免案註定只能是廢案。
五一七之後,發生了很多事,然而,不論是七一五親綠學者的諍言,或者施明德發起的九九倒扁靜坐,都未能改變現有的“國會”結構,遑論改變陳水扁不下台的決心,猶有甚者,因為倒扁靜坐一個月發展,藍綠對立益形激化,民進黨內少數反省聲音未見增強,反而弱化,在這種情境之下,橘營二次罷免案提出之際,其實早已確定這個案子不可能過關的命運。
社論說,面對體制無法制衡貪腐者的現實,在野黨應該有什麼作為才能改變現實?或者改變不了現實,至少改變人心?九九靜坐一個月,陳水扁沒下台,運動偃旗息鼓,群眾的情緒未被撫平,傷害與挫折感卻更強;二次罷免案即使明知必然失利,案遭否決後,群眾再一次遭到挫折感的侵襲。這樣的情緒,無可避免地轉移到最大在野黨─國民黨身上。群眾勢必會問:國民黨為我們做了什麼?國民黨還能做什麼?
過去這段時間,除了五一七罷免案是國民黨主動提出者,國民黨還真沒做什麼事。親綠學者的諍言,國民黨連邊都碰不上;施明德的倒扁靜坐,只能讓國民黨民代碰上個邊,然而,民代參與太多,被批評為護馬心切讓倒扁決策軟化,天下圍攻國親立委嗆扁之舉,反貪總部視為負面示範,這個邊讓其實沒敢做什麼事的國民黨惹上了一身腥,讓黨主席馬英九民調支持度下降,原本看好的高雄市長選情受挫,國民黨還能怎麼辦?
陳水扁面對挫折和壓力的自處之道是靠攏深綠,強化基本教義派的凝聚力;照這個政治拚搏的邏輯,馬英九應該和宋楚瑜一博,靠攏深藍或紅軍,一波接一波地與扁政府嗆聲,二罷不成搞“倒閣”,“倒閣”不成搞三罷,三罷不成再推彈劾案,彈劾不成索性坐在第一線,搞他一個扁馬對決。然而,這真的是正確的選擇嗎?台灣社會禁受得起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的政治拉鋸、甚至動盪嗎?重要的是,這些大動作影響得了貪腐者嗎?陳水扁會因此反省自己的錯誤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這樣的策略為什麼會是對的呢?
馬英九反覆強調“決戰點”,換言之,策略是一個選擇,但各種策略最重要的是行得通、打得贏,兩軍對陣,打不贏的就是笨的策略。如同橘營的二次罷免案,最終不過成就了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宣布參選台北市長,對政局現況一無助益。
馬英九把戰線拉回“國會”,等待“國務機要費案”的起訴,這當然是一個相對務實的決定,沒有足夠司法支撐,就沒辦法對綠營立委構成足夠的政治壓力,讓他們轉變立場。回到“國會”之後,身為最多席次的在野黨,可以採取迥異的議事策略,每事必杯葛是一種,因案有杯葛有不杯葛,最上乘自然是照國民黨的想法改變議案,而且內容還要符合民意需求。
國民黨重點選擇了監委人事同意權和重大軍事採購案,這二項重大議案,其實都已經延宕一、二年未決,前者讓五權之一的“監察院”長期空轉,後者讓長期盟友美國對台頗有微詞,甚至成為美方不滿扁政府的同時,對在野黨同樣不諒解。而扁政府對這二項議案也曾經做過政策微調,包括陳水扁已經宣示,只要在野黨不堅持調高人事同意權門檻,就重新提名;軍購案則是已經在“國防部”主動調整下,包括預算編列方式都已經改變,所餘即軍購條例配合修正再送而已。
抗爭當然可以是策略,但是,如果這個策略傷己比傷人更重,策略的調整則勢在必然。溫和不代表退讓,中道路線也可以是一種堅持;如果,這樣的堅持可以讓台灣社會在政局紛亂中,維持一絲清明和希望,那就是正確的選擇,即使有政治或者選舉的壓力,都不必膽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