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7日電/人民日報今天刊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翟崑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中國與東盟關係發展的新思路。
文章說,冷戰結束後至今的15年間,中國崛起,東盟壯大,中國與東盟關系呈遞進式發展,成為亞洲整體振興過程中的三個顯著特征。即將舉行的“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紀念峰會”將是一次具有承前啟后意義的歷史盛會。承前,是總結雙方15年來取得豐碩成果的經驗和原則﹔啟后,是規劃今后15年遠大前程的思路和藍圖。
在此重要歷史時刻,需要中國和東盟在“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等成功交往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發展中國和東盟關系的“新時空觀”。
把握節奏 新的時間觀
新的時間觀,是指雙方進一步把握好長期交往中的節奏感。未來15年對雙方均具重大戰略意義:東盟致力於在2020年前建成以經濟、安全、社會文化為三大支柱的東盟共同體,是“成長關鍵期”﹔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實現“第三步走”的戰略,是“戰略機遇期”。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和東盟在各自發展的重要時期繼續攜手共進,是符合時代特征和國際地區形勢的,它體現了雙方戰略思維的長遠性和成熟性,這在整個國際社會也是不多見的,具有典范意義。
過去15年是雙方關系全速發展階段,實現了建立對話關係──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的歷史三級跳。未來15年,將是雙方更穩健、更健康、更安全地實現戰略伙伴關系的新階段。在此階段,掌握好雙方和諧共建的節奏感至關重要。理想的境界是“快、慢、徐、急總相宜” ──在不同的合作領域施以不同的節奏推進。
比如,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非傳統安全等合作相對成熟的領域,可以保持現有的速度,甚至是加速度,以夯實雙方關系的基礎。在東亞地區合作,塑造共同的地區理念等更具“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性質的合作領域,可以不溫不火,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思考,以拓展雙方合作的轉圜空間。在傳統安全等相對敏感的合作領域,則可根據雙方的可接受程度,持以順其自然的心態,以積累雙方合作水到渠成的條件。
協調交往 新的空間觀
新的空間觀,是指雙方進一步把握好多層次交往中的協調性。中國和東南亞的關係發展到今天,至少已經形成從小到大的六個層次的交往平台:一是中國相關省、自治區各自與東盟國家的交往,傳統上,雲南、廣西、海南、福建、廣東等省、自治區與東南亞國家交往密切。二是中國相關省區參與和發起的與部分東盟國家間的次地區合作,如雲南等參與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廣西正在發起的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等。三是中國與東盟10國的雙邊關係,也是最基本、最常見的關係。四是中國與東盟組織的交往,比如每年的領導人會議和各級別對話合作機制、自貿區建設及各務實領域合作,每年定期召開“中國─東盟博覽會”等。五是中國與東盟在東亞范圍內的交往,如東盟與中日韓合作(10+3)、東亞峰會(EAS)等。六是中國與東盟在全球范圍內的交往,如在亞太、亞歐、亞非、亞拉地區間的互動,以及在國際社會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的互動等。這六個層次互相影響交織,形成復合型的多層面交往模式。
面對這種復合型的多層面交往,中國在制定和實施東南亞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到地方利益、國家利益、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協調。
緊密合作 推動世界和平
今后15年,中國在多層次交往中實現共贏的關鍵在於尋求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協調。近年來,美國、日本、印度以及俄羅斯和歐盟等大國鑒於東亞合作良好的發展勢頭和中國在東南亞地區影響力的迅速上升,紛紛加大了對本地區的戰略投入。在東南亞,逐漸形成以東盟為中心的新的大國利益互動局面。現在的東南亞已不再是大國利益角逐的“競技場”,而是應該和諧共建的“花園”。
由此觀之,作為發展中國與東盟關系的新思路,新的時空觀具有兩大特征,即在時間上掌握節奏快慢適度,在空間上注重多層次協調運轉。新時空觀的根本目的是在雙方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過程中,全方位地趨利避害,實現最大程度的發展、最緊密的合作,在相互依存中為亞洲振興和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