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廣州11月7日電/雖然10月的外匯儲備數據還沒有公佈,但是,“外匯儲備闖過1萬億美元大關”基本已成定局。
據南方日報報道,中國人民銀行不久前公佈的數字表明,截至9月底,中國外匯儲備餘額達9879億美元,距1萬億美元僅差121億美元。按照前9個月平均每月增長187.7億美元的速度。眾多專家預測,中國外匯儲備在上月底或本初已增至1萬億美元。
數量激增是個問題,但怎麼花更引得眾說紛紜。有人稱應取一小部分外匯儲備購買高新技術設備,有人稱應向公共支出適當傾斜。而近日有學者警示,一切都應慎之又慎,不能“瓜分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增長過快映射經濟失衡
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主任彭興韻指出,外匯儲備的多少不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強大與否的標杆,外匯儲備激增是中國經濟失衡的表現,反映了國內需求不足和國際熱錢湧入。
國務院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也認為,7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對中國來說已經足夠了,“(過多的外匯儲備)不用就是國民福利的損失,是長久戰略的損失,而且面臨美元貶值的風險”。
彭興韻指出了外匯儲備過快增長給中國帶來的尷尬。他表示:“大量的外匯儲備客觀上反映了中國的經濟開放出現的問題和失衡,包括不斷的貿易順差和國際資本的大量流入。”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外匯儲備的規模還會繼續擴大。”他表示,由於中國主要貿易夥伴國內經濟增長態勢較好,進口需求增長強勁,加之國際生產向中國轉移的大趨勢短期內無法逆轉,使得中國繼續維持淨資本流入狀態。
萬億外匯儲備花法眾說紛紜
從經濟學上看,外匯儲備不是越多越好。因此,面對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國內外一些學者近來紛紛獻計獻策,其中“花掉”一部分外匯儲備的聲音甚眾。
彭興韻表示,現在很多人在提到外匯儲備如何用時總是提到購買國外的國債、企業債券。他指出,這些都是狹義地講外匯的保值增值,分散人民幣升值風險。其實,大量的外匯儲備還能助大國在政治和外交格局中發揮作用,比如為非洲等家提供援助。
過多的外匯儲備還可以用於解決歷史問題。夏斌的建議是:“可以用來注資國有商業銀行;也可以用於解決國民經濟短期運行問題;同樣,更可以用於國家的經濟戰略利益。”
除此之外,一些人則建議“國內直補”,或劃撥社保基金,或用於改善國內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等。這些建議認為,如果將外匯儲備用於上述用途,比單純投資美國國債等更划算。
動用外匯儲備不能違背常識
按照中國現行的外匯管理制度,企業和個人手中不允許存有政策允許範圍之外的外匯。這意味著,外匯儲備同一家商業銀行所管理的資產沒有什麼不同。而且,為維護現行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央行也必須通過買賣一定數量的美元等外匯資金,使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控制在合理的區間。因此,儘管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資產,但這一資產是通過央行的負債形成的。
外匯儲備如果隨意支出,則會造成財政向央行透支。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日前也表示,以外匯儲備充實社保基金賬戶,這相當於無償劃撥的財政透支行為,這樣是不行的;而其他機構要用外匯儲備,需要拿人民幣購買外匯儲備,絕不能無償劃撥。
有海外學者近來也認為,央行可以用美元來購買美國國債等資產,或者像過去一樣換取大型國有銀行股份,這與其他大型金融機構將所持資產用於投資的方式沒什麼不同。但央行將外匯儲備用於政策性項目,則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了。
這位學者表示:“如此支出後,由於央行無法回籠等額的資產,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減少,而資產負債表上擁有購買美元等外幣的負債依舊未變,其結果相當於央行在舉債消費。”
在實際操作中,如果在國內投放外匯儲備進行消費,也會造成外匯二次結匯和貨幣二次投放的問題:按照現在外匯管理政策,投放出的外匯,要由用匯單位賣給商業銀行來換取人民幣;而商業銀行必須在外匯市場賣出這筆外匯來換取相應的人民幣。而為了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等原因,外匯市場上多餘的外匯最終還是只能由央行購買收回,這中間只是又多投放了一次人民幣而已。這等於央行直接印鈔票去消費,懂一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這相當於最直接地製造國內通貨膨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