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錫堂:美方如果過分心急,不斷放話施壓,反而會造成台灣輿論反彈、朝野對立,適得其反。 |
中評社香港11月8日電(作者 潘錫堂)美國在台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對軍購案發表強硬的談話,引發台灣各界極大爭議,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考馬克則讚揚楊甦棣,說他做得很好;一位布什政府資深官員更警告台灣朝野若繼續不在乎自己的安全,不願在自我防衛上投資,二〇〇八年新政府“就等著接收一個美台關係螺旋下降的爛攤子”。究竟台灣對美國軍購案迄未在“立法院”過關的關鍵因素爲何?頗值關注與檢測。
首先要指出的是,布什政府近幾年來早已多次表達對台灣朝野拖延軍購的無奈,而最近的強烈訊息是,再不處理軍購案,就可能沒有了。台灣遲不“買單”,已讓美方對台灣從觀案、不耐,升高到近來的憤怒。問題在於,美方在檢視對台軍售案時,動輒狹隘地植基於亞太安全、台海情勢及美國利益等考量,卻未同等重視台灣相當在乎的合理軍購、島內政局及民意反應,導致認知落差迄未解決。
軍購案早在兩年前推出時,因扁當局採無限上綱地泛政治化,致使泛藍在野黨基於三項因素而不能接受:一、軍火價錢不合理及根本不需要的軍購項目,尤其是軍購案不符合預算程式、無法監督,有“凱子軍購”之嫌;二、諸如“一杯珍奶,換國家安全”之非理性泛政治化的軍購說帖,使得軍事專業失焦;三、軍購案有可能成爲讓陳水扁有恃無恐地推動法理台獨爆發台海戰爭的最初凴藉與籌碼。
爾後,軍購案歷經兩年來台灣朝野的爭議與調整,諸如:軍購預算總經費由原來的六一〇八億元下修至四八〇〇億元,並分十五年編列特別預算,但國親兩黨要求刪減至少三千億元及反對特別預算編列;軍購案總經費上限向下修正為三四〇〇億元,三項軍購案特別預算中愛國者三型飛彈移編年度預算,而國親兩黨〇四年公投已否決買飛彈,與堅採一般預算來編列軍購及對購買潛艇仍有爭議,故一再封殺軍購案付委。
筆者認爲,台灣當前要討論的不是六一〇八億元的凱子軍購,而是三項軍購從特別預算改爲年度預算編列後,在“立院”上會期提出的六十三億的軍購追加預算案。由於國親協商時聼到民意有關等“國務機要費”偵結後再處理軍購案的呼聲,因此稍微展延一下冷靜後再談,不失爲合情合理的處理方式。尤其美方如果過分心急,不斷放話施壓,反而會造成台灣輿論反彈、朝野對立,適得其反。(作者 潘錫堂 --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