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4日電/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時事評論員劉迺強今天在信報撰文說,我於上周給梁家傑提問有關對中國的現狀和將來態度的一些問題,基本上是我給香港所有人,尤其是反對派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反對派內部沒有清晰的答案,理念模糊不清,支離破碎,甚至自相矛盾,就只可能繼續像今天般,靠單一議題和幾個民粹化的口號,作低水平的動員,首先就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而且隨著中國的明顯復興,其生存空間會快速萎縮。
劉迺強說,我並非特別厚愛於香港的反對派,而是我更害怕任何單一化。社會上不同的聲音是需要存在的,特別是理念清晰和圓融的另類意見,更是社會之福。更迫切的是,如果港人在中國的現狀和將來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之上沒有共識,而像今天那麼對立的話,冒進地實行普選,只可能像台灣那樣,造成社會撕裂,內耗嚴重。活生生的例子就在我們面前,絕非危言聳聽。即使沒有普選,也會繼續像現在的吵吵鬧鬧,進步不前。
請注意,我這裡要求的只是對事實的掌握和判斷,並沒有要求改變任何人的核心價值。比方說,在「六四」之後一年半載期間,香港內部有強烈的共識,就是中共糟透了,對中國短期的發展,分別只在於不同程度的悲觀;大家儘管有各自不同的價值、理念和對策,都會尊重彼此的抉擇,起碼不會互相攻擊。年青一代大概無法理解,為何工聯會也曾經是支聯會的一分子。可以說,當時的香港社會雖然說不上團結,卻是頗為和諧的。今天如果我們認為中國前途並不明朗,那麼如陳方安生之流所堅持的香港要維持其文化相對獨立性、經濟的相對完整性、不要一面倒的融入內地、不要做另一個中國城市等,我雖然不會同意,但起碼也得承認這是一種理性的對應。視乎中國的發展如何,這一對策很可能會對香港和中國未來的發展都有利。四九之後近五十年,北京也是有意識地維持香港這一特性的。
文章說,事實上,直至回歸初期,香港內部還是存在著頗強的共識。這一共識充分表達於董建華就職時說的「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更好」之上。這句話,至今連反對派也經常引用。今天看來,這番話十分大香港中心主義:香港好是中國好的必要條件,而中國好對香港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但是當時連中央也認為這樣說是政治正確的,還為港人所津津樂道。後世史家當會說明,這共識的表述與當時的現實相距不遠。
很可惜的是,經過十年的此消彼長,今天連廣東的國民產值都已經超越香港之後,許多人依然死抱著這基於過了時的事物而產生的心態,作為指導思想。我們的反對派,腦袋仍然有著某種「中國崩潰論」的殘留:中國問題很多、人口老化、資源枯竭、環境污染、貧富懸殊尖銳、官員貪污腐敗、社會不穩定、高層不是鐵板一塊、派系鬥爭利害、產品增值不高、食品不安全…說得不好聽,就是冷眼旁觀,幸災樂禍,「憎人富貴厭人窮」,看你共產黨哪天垮倒。中國太空船上天,反對派就譏笑這慢了美國四十多年,應該把錢放在扶貧和辦教育;陳馮富珍當了世衛總監,本應是國人港人之傲,但連本報駐日內瓦通訊員林美茵也看到本港記者不想她當選,當選之後要她再三承諾不會包庇中國隱瞞疫情。
文章指出,我們毋須就執政的共產黨辯護,為今天的中國現狀貼金,為民族的未來盲目吹噓。溫家寶表達得最形象:中國任何事物,乘以十三億都會很大,除以十三億都會很小。中國問題一大堆,這誰不知道?世上那個國家問題不是一大堆?我們看中國,只須掌握兩點關鍵:對於現狀,是人心思定,還是人心思變?對於未來,估計是向上還是向下發展?誰要是今天在中國作民意調查,都會明顯發現普遍人心思定,對未來發展樂觀。
這不是哪個領導人、哪個黨的功勞,而是我們整個民族經過百多年的努力的成果。這中間,當然也有我們港人的貢獻。而這階段性的小康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最近內地連「和平崛起」、「和平發展」的提法都少用了,開始說「民族復興」。中國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我們的國民產值,今天人還未達到這比分,更不說要回復到鴉片戰爭之前佔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三分之一這高水平了;今天我們只不過是大敗退百多年之後,稍為收復失地而已。
對香港來說,要害之處在於我們在這歷史時空,如何判斷形勢,和如何擺放自己的位置。自四九年以來,港人長期都樂於置身事外,做化外之民。早期知識分子如牟宗三和唐君毅,立志於香港「靈根外植」。「手空空,無一物」,悲愴地創立了新亞書院。五六七十年代,我們看著內地三反、五反、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像胡適所說,眼看船要沉了,我們首先救出自己,然後努力寄錢、寄郵包救濟內地親人。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不久,就碰上九七前途問題;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五年之後,移民潮出現高峰。移民之後在外國又待不下去,要被逼回流。置身事外,化外之民心態是有長遠和有實在的基礎的。而且過去這幾十年,確實這也是對自己對同胞都是最有利的態度:因為置身事外,香港在中國的貧窮落後、不斷折騰之中壯大,而且反過來對中國的發展作出莫大的貢獻。
但是發展到今天,大家都很清楚,儘管有這個那個問題,在可見的將來,中國是不會崩潰的,執政的共產黨也是不會下台的。中國正處於上升軌道之中,好一段時期,國運昌隆,誰也改變不了。香港已經不再可能期望於中國貧窮落後的基礎上輕易壯大,因此上述董建華名言「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更好」已經不再成立。未來的香港只可能於欣欣向榮的中國之內,艱辛努力建立它獨特的地位,進一步對民族復興作出貢獻,並從中得到持續發展的養分。因此,香港新的共識應該是「中國好,香港好;香港好,中國更好。」中國好是香港好的先決條件,而香港好是為中國復興加把勁。
文章認為,在這新的共識之下,其中一個自然和理性的選擇是徹底放棄置身事外,化外之民心態,全情投入民族復興的浪潮之中。港人過去的歷史任務已經成功地完成,告一段落,毋須再緬懷。最起碼,我們不可能再自以為香港是唯一能保存民族血脈,能帶動整個中國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中心,因而要積極主動改變中國。當下最重要的是如何鞏固這「中國好,香港好;香港好,中國更好」新共識,為香港重新定位,為自己和下一代安生立命,和以新的角度考慮如何對民族復興繼續作貢獻,香港和個人從此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