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深入社保改革,還需更大範圍體制變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21 12:36:25  


  中評社香港11月21日電/南方都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8日在墨爾本說,目前是中國實施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最佳時機。他的理由是,中國目前儲蓄率較高,財政狀況良好,有條件進行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

  中國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立刻著手建立一套健全的、可持續的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對於確保人們的穩定預期和社會之長期穩定十分重要。而進行這方面改革的財務環境,似乎也確實比較有利。民眾的收入確實有大幅度增長,這表現為持續增長數額龐大的居民家庭儲蓄額。政府財力更是快速膨脹。從1993年開始,政府財政收入一直保持超常規增長,一些年份財政收入增長率甚至超過經濟增長率10個百分點以上,2004和2005兩年又連續增收5000多億元。

  在這種情況下,確實有條件為應付未來可能的風險籌劃一個更為完善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周小川已經提出,這個保障體系需要建立一個包括國家支持、個人賬戶和商業保險等在內的多支柱的體系,特別是要建立預籌積累的個人賬戶。

  社論說,很多專家都已提出,建立一個完全的個人積累制度是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出路。與目前實施的現收現付制度相比,完全的個人積累式養老基金籌集和發放制度,能夠通過建立強制性的個人賬戶,鼓勵個人為年老時進行儲蓄。

  不過,這一制度的有效運轉是需要條件的。在世界銀行推薦的“多支柱”養老保險模式中,個人賬戶的資金來源具有強制性,也就是個人必須參加。但是,個人賬戶的產權則完全屬於個人。而目前的問題則是,已經建立起來的個人賬戶,沒有明確其產權歸屬,政府社保機構對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實行統一管理,社會統籌基金可以輕易挪用個人賬戶。因而,新體制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個人賬戶“空賬”問題,並隨著時間推移日益加重。這樣的狀況不可能激勵人們繳費和積累個人賬戶。

  社論認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以完善的私人產權保護體系為基礎的。周小川已經提出,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人們加入養老和醫療保障體制,這對養老和醫療制度的改革至關重要。對那些有足夠儲蓄的人來說,要通過激勵機制鼓勵他們主動加入養老和醫療保障體制。這種機制的關鍵就是明確個人賬戶的產權歸屬,使個人確信,再過二十年、三十年,他確實可以排他性地享用自己的這筆財產,而不是被他人早早就花完了。

  周小川還提出另一點,對比較貧困的人,應當採用量力而行和國家幫助並用的辦法。問題就是,國家是否願意幫助、如何幫助。其實,國家還需要面對另一個更嚴峻的財政挑戰:新舊體制的轉軌成本。傳統養老體制沒有為基礎養老金提供積累,新體制不得不面臨著龐大養老金缺口的難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承認,目前城市養老金缺口在2.5萬億元,世界銀行估算在3萬億-4萬億元左右。這些成本分攤到每年即為上千億元甚至數千億元。如果再算上醫療、教育、住房等等方面的保障性開支,政府的負擔將會非常巨大。

  這個問題是歷史遺留的。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的財政主要用於基本建設,是一種建設型財政,而不是福利性財政,中國政府的支出結構中,最大的支出是基本建設,占到54%。為此,政府放棄了對大多數居民——農村人口的保障責任,現代福利保障僅覆蓋國有部門人員,從而形成了社會保障的嚴重城鄉差距。這種歧視性的社會保障制度反而擴大了城鄉人口的實際收入差距。

  這種局面近幾年來有所改變,政府財政的轉移支付性支出比重確實在不斷提高,但與西方國家比,還比較低,特別是個人轉移支付性支出,財政的福利支出所占比例遠遠低於西方國家,即便是其增長速度,似乎也遠遠落後於行政管理費用的增長速度。

  社論指出,由此看來,政府具備財力是一回事,政府能否拿出更大份額的財政收入投入到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中,卻是另一回事。政府追求多個目標,財政則不得不在經濟發展、福利保障、公共產品供給等領域尋求平衡。而這個平衡點是由政府單方面確定的,因此,儘管民眾對於福利保障已經具有強烈的偏好,但卻並不能推動政府的支出向這個領域傾斜,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層面。因此,進行社保改革、完善養老與醫療保障體系的關鍵是建立起民意主導型財政制度,讓財政決策更積極地回應民眾的偏好。

  總之,要讓現在成為實施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最佳時機,需要進行更大範圍的體制變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