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延續新中教育交流的傳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22 09:58:47  


  中評社香港11月22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題為“延續新中教育交流的傳統”的社論說,慈善機構丘德拔基金前日捐贈3400萬元給北京大學,作爲這所中國重點大學建造新體育館和政府管理學院的部分經費,成爲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海外對北京大學的最大一筆捐款。這次的捐款,既讓新中兩地的民間教育交流邁前一大步,也提醒著這種教育交流原本就是兩地的良好的傳統。 

  社論表示,其實新中的民間教育交流由來已久。遠從上世紀初,基於殖民地時期華僑爲教育下一代的需要,許多宗鄉會館和地方聞人紛紛興起辦學之風,於是華校相繼冒起,蔚成風氣。當時,中國對本地教育的貢獻在於提供師資、教材和道德教育,從而奠定本地華文教育的基礎,使得中國歷史文化在此薪火相傳,讓本地華族能够同中國文化傳統一脉相承,延綿不斷。 

  而另一方面,一些在新加坡經商致富的商家巨賈,除了支持本地的教育之外,也基於回饋鄉里、造福鄉人的立場,回到中國家鄉捐獻巨資創辦學校,其中的絕佳典範便是毀家興學、創辦厦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的陳嘉庚。他以個人財力,獨力維持厦門大學一切經費達16年。這種博大的辦學精神,已經可以流芳百世。而他的義舉,也成爲新中兩地教育交流的佳話。 

  社論指出,但陳嘉庚只是其中最廣爲人知的例子。事實上,從上世紀以來,本地華族在宗鄉捐錢辦學的不可勝數,從商家到社團到個人不等。這種熱心宗鄉教育事業的風氣,已經成爲新中兩地教育聯繫的一種特殊現象。 

  隨著新中兩國在16年前正式建交,一個更樂觀的趨勢,則在於以官方爲主導,兩地教育部門、機構和學府之間更密切的交流和合作。教育部長尚達曼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兩度到中國考察教育,幷且擴大兩地的教育合作框架,便是這種教育交流的具體表現。 

  社論稱,尚達曼於前日宣布,從明年開始,將每年派遣約十名校長或副校長到北京海澱區的學校,作爲期一個月的考察,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作三五天的訪問。新加坡也將同名校雲集的海澱區輪流舉辦教育圓桌會議,讓雙方的校長和教育專家能定期交換教學方法和點子。 

  此外,兩國教育聯繫的另一個層面,在於學校間的合作。兩國將加强理工學院和大學之間的合作,尤其是深化科研的領域。 

  社論指出,當然,新中兩地的教育交流遠不止於此。從1990年代起,教育部便陸續在中國的一些城市招生,爲他們提供獎學金,讓他們到新加坡的大學就讀。而另一方面,本地的一些機構則提供獎學金,讓本地學生到中國的重點大學留學。隨著兩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科研等方面的聯繫更上層樓,相信未來兩國的學生交流會更爲頻密。 

  此外,南洋理工大學在過去十多年來所舉辦的“市長班”,則通過高素質的教育培訓,爲中國訓練不少官員,也建立起聲名卓著的“品牌”。今年6月,南大在中國河北北戴河舉辦畢業典禮,頒發管理經濟學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及高層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給190名中國畢業生。這不只是南大首度在海外舉行畢業典禮,而且也是兩國教育交流的一個里程碑。 

  社論最後表示,新中之間密切的教育聯繫,不只有助於兩國師長和學生之間建立學術、文化和信息交流,也有利於促進兩地人民的溝通和瞭解。隨著兩國各層面的交流逐漸深化,可以預期的是,這些都將能爲兩國在各領域的發展和合作帶來樂觀的展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