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4日電/澳門《澳門日報》今天發表題為“部長遇刺身亡 黎政局更動盪”的社論,指出七、八月份曾因以色列軍入侵而飽受戰火蹂躪的黎巴嫩,善後工作尙未完成,又因一名內閣部長遇刺,政局更加動盪,人們擔心一旦爆發暴亂,現政府能否控制局面。
社論指出,被暗殺身亡的工業部長皮埃爾.傑馬耶勒,成為近兩年來第六名被殺害的反叙利亞政界人士。事件勢必激化反叙利亞政府和以眞主黨為首的親大馬士革反對黨間的緊張關係。
去年二月十四日,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在汽車炸彈襲擊中遇害,案件至今還未水落石出。聯合國安理會剛於廿一日授權秘書長安南負責與黎巴嫩政府磋商設立審理哈里里遇害案國際法庭,不旋踵又發生傑馬耶勒部長被殺事件,不能不引起中東地區和國際社會的關切。
社論表示,現年卅四歲、身為黎議會多數派成員的傑馬耶勒,是黎巴嫩前總統、長槍黨主席阿明.傑馬耶勒的兒子。由於傑馬耶勒立場反叙,不少黎巴嫩政界人士都把他的死與叙利亞相聯繫,懷疑是大馬士革的陰謀,要叙利亞要為哈里里之死負責。但在未有充分證據之前,下這樣的結論言之尙早。但這次暗殺行動意欲破壞黎巴嫩安全與穩定的目的,卻無須懷疑。
事件發生後,黎巴嫩政府和國際社會的反應仍頗為克制。黎巴嫩總理西尼烏拉強烈譴責謀殺事件,要求建立國際法庭加緊調查發生在黎巴嫩一系列謀殺案。即使是遇害者的父親老傑馬耶勒,也發表談話呼籲長槍黨支持者保持冷靜和克制。
社論指出,叙利亞譴責暗殺的反應非常迅速,似要表明其清白。伊朗則指這是黎巴嫩的敵國所為,刻意讓人想到以色列。今年八月,黎巴嫩眞主黨與以色列之間的武裝衝突結束後,黎巴嫩一度淡出國際視野,但黎巴嫩的政治鬥爭並未停息。
黎巴嫩的政壇,敎派和外國勢力背景複雜。本月十一日,內閣中五名穆斯林什葉派的部長宣佈辭職,內閣危機乍現。辭職的五名部長中,兩人屬於眞主黨,兩人屬於“阿邁勒”運動,另一人則是該兩政黨的同盟者,與叙利亞關係密切。
黎以衝突結束後,眞主黨及其同盟、前國防部長米歇爾•奧恩將軍領導的自由國民陣線要求組建聯合政府。五名部長辭職的原因是黎各黨派組建聯合政府的談判未能取得成果。眞主黨和“阿邁勒”運動要求它們的代表在聯合政府中的比例至少達到三分之一,這意味着他們可以否決政府的關鍵決議。
社論指出,眞主黨的要求遭其他黨派反對,組建聯合政府的談判遂破裂。辭職行動令眞主黨與總理西尼烏拉總理的遜尼派關係緊張。西尼烏拉總理獲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但黎巴嫩政府執行能力卻有限。這次內閣危機的實質是親叙利亞的眞主黨要求在黎巴嫩政府中扮演更重要角色,但遭內閣中佔多數的反叙派別的拒絕。
“阿邁勒”運動與眞主黨同屬穆斯林什葉派政黨。歷史上,兩黨曾為爭奪人口衆多的穆斯林控制權發生衝突。直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兩黨才在叙利亞和伊朗的調停下結束內鬥。
社論稱,上世紀七十年代黎發生內戰,阿拉伯國家聯盟授權叙利亞派遣三萬五千軍隊、以“阿拉伯威懾部隊”名義進駐黎巴嫩。此後,叙利亞成為影響黎巴嫩政治的重要力量。直到去年哈里里遇刺後,迫於各方強大壓力,叙利亞才自黎撤軍。
今年七月,以色列原希望藉軍事行動削弱黎眞主黨,孰料眞主黨反而趁機樹立了敢於挑戰以色列強權的形象,加強了在什葉派和黎巴嫩其他派別民衆中的威望,實是始料不及。
社論最後指出,無論這次暗殺事件的幕後黑手是誰,傑馬耶勒之死讓人聞到黎巴嫩政治鬥爭的濃濃火藥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