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馬英九的困境:是陷阱或利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13 10:26:12  


  中評社香港12月13日電/北高選舉告一段落,馬英九在這次選舉中受傷很重。台灣《聯合報》今天發表題為“馬英九的困境:是陷阱或利基?”的社論,指出最大的傷害是質疑他的“能力”,並譏嘲他不知變通的道德包袱及法治枷鎖。

  馬英九是因相對地比較清朗、正直、平衡、遵守法治,及道德意識較高而受到許多民眾的支持及喜愛;認為他在台灣的政治醬缸中,出汙泥而不染。但是,今天他受到了質疑或譏嘲,亦正因他的這些特質;笑他“太軟太慢”,笑他的“不沾鍋”。

  社論表示,馬英九絕對不是“完人”,但他卻墜落在“完人”的陷阱之中,親痛仇快。親者一方面疼惜他固守在“完人”的框架裡,但另一方面卻又痛責他不知爬出“完人”的陷阱;仇者則一方面欲將馬英九困在“完人”的陷阱中,另一方面更在馬英九試圖跳出框架時,指其為偽君子。

  馬英九今日的困境,其實也是台灣政治的困境。一方面,人民皆知,重建道德及法治,減少機詐及權謀,是救台灣的不二藥方;這或許也正是馬英九之所以成為許多人民的希望所寄。但是,另一方面,亦有許多人民認為,道德與法治根本不能因應台灣的慘烈政爭,而且在對手機詐百出的情勢下,道德的包袱與法治的枷鎖根本是“無能”或“失能”的同義詞;這或許也正是許多人民對馬英九譏嘲或失望的原因。

  社論指出,最值得玩味的鮮明對照是:在這次選舉中,幾乎沒有人說陳水扁“無能”,而馬英九則飽受“無能”的質疑與譏嘲。

  此處引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台灣政壇所稱的“能力”是什麼?是像陳水扁那樣不擇手段,以千變萬化的機詐權謀,毀棄了一切道德、法治的原理原則,而屢能僥倖贏得選舉及政爭的“能力”?還是像馬英九這樣對於法治及道德有所敬惜,於是有所不敢為,有所不屑為,有所不忍為?

  社論分析,唯有撕毀法治與道德,才能顯示能力?難道對法治及道德維持一種敬惜,不算是一種“能力”,而一定就是“無能”?評量一個政治人物的“能力”,難道是決定於他對道德與法治的破壞力與僭越力之上?

  進一步說,台灣政壇所標榜及艷羨的“能力”,究竟是“選舉權術及政爭手段”的“能力”,或是“治國”的“能力”?

  其實,當人民在評價政治人物的“能力”時,其評價的標尺卻相對未確立。因此,馬英九時而因其“道德及法治意識”而受人民肯定,時而又因其自陷“道德及法治陷阱”而受人民譏嘲。

  社論指出,其實,馬英九真正的侷限,有兩個根源:一、他是外省第二代,二、國民黨的歷史債務。只有綠色陣營中可能出現陳水扁這類的政治人物,貪腐無狀,使台灣沉溺至此,民眾卻仍認定他是“本土價值”的代表人。反過來說,馬英九的外省後裔血統及國民黨標籤,使他不可能輕試機詐權謀;倘若馬英九玩弄偏鋒,恐怕只會增添其反形象;因而,馬英九變成今日形狀,恐尚不止因他的秉賦如此而自陷陷阱,其實亦是緣於他在無可選擇下的“歷史/社會”利基(niche)。

  綠營容得下工於機詐權謀的李登輝與陳水扁,藍營則已否決了宋楚瑜;正因政治土壤的差異,社會對“能力”的定義與期待亦迥然不同。

  最近的事例:蘇貞昌去年為羅文嘉助選,在第一時間即揮淚咒誓若有走路工即永遠退出政壇;如今走路工已經證實確有其事,蘇貞昌則仍在政壇最高處。類似的情境是,此次選舉前夜,高雄發生可能是陳菊陣營誣指黃俊英賄選的疑案,馬英九在第一時間的反應卻不如蘇貞昌激烈。仔細分析這兩個事例的差異,蘇貞昌是“頭過身就過”、“今天過了,明天再說”的姿態;馬英九卻是“有兩分把握,說一分話”、“瞻前顧後”的風格。而蘇貞昌能夠如此,是因他不受道德與法治的拘束,民進黨的體質及綠營所處的社會生態也縱容他如此;馬英九不能如此,則是因他自陷的道德包袱、法治枷鎖、國民黨的體質,及藍營所處的社會生態使他變成如此。

  社論稱,馬英九儼然已墜入陷阱之中。道德的包袱、法治的枷鎖、國民黨的標籤及外省人的原罪,皆是馬英九的陷阱。但是,反過來看,道德的憧憬、法治的追求、國民黨的革新及族群意識的超越,卻亦是馬英九的利基所在。因此,若僅以“陷阱理論”來解釋馬英九的困境,恐亦有為馬英九卸責開脫的嫌疑;畢竟,經此次選舉,已經顯現了馬英九在政治視野及領導風格上確有極大的改善空間。這些,明日再試作討論。

  “陷阱”與“利基”(原意為壁龕),在形象上皆是一個洞天。陷阱束縛生機,利基則供養生機。馬英九將困於陷阱裡,或成長在利基中,確實取決於他的“能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