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5日電/香港政府拆卸天星碼頭觸發激烈抗爭,警方在周三下午開始清場,抬走一批進入清拆地盤的示威者;由於場面哄動,加上媒體密集及大篇幅報道,事件在社會上引起高度關注和強烈爭議。香港《信報財經新聞》今日發表社評指出,拆卸天星碼頭經過長達近七年的諮詢期,香港反對派議員延至工程開始之後才緊急“叫停”,屬“事後孔明”之舉,突顯他們的見風駛履和民粹反應。
社評問道:在長達近七年的諮詢期中,立法會到底有沒有認真研究過有關中環填海計劃第三期工程及由此而引伸的搬遷天星碼頭計劃?為什麼在這段漫長的諮詢時間內一直沒有提出異議,竟然延至拆卸已經開始之後才緊急叫停?這種馬後炮和乘着抗爭行動而“攞着數”的政治動作,對於保護古蹟文物和解決當前的局面沒有幫助,只會更突顯民意代表的見風駛履和民粹反應。
按照政府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有關搬遷天星碼頭的諮詢在一九九九年開始,政府曾經先後在一九九九年六月十日及二○○二年三月一日向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講解中環填海計劃第三期工程,及講述有關天星碼頭的搬遷安排;到了二○○○年三月十六日,政府向中西區區議員講述搬遷天星碼頭的建議,以及政府正在進行碼頭建築物及鐘樓的設計工作;在二○○二年三月十四日,政府再向中西區區議員介紹新碼頭的設計方案。
社評表示,在上述二次報告會上,中西區區議會都沒有就政府的安排提出異議。立法會議員要“推倒重來”,要求政府暫緩清拆,再研究保存鐘樓的方案,但事實上,保存的方案早就擬定,而且也經過了連番諮詢,議員為何到了現在才翻舊賬?即使要翻,他們又有什麼強烈而政府又一直沒有考慮過的理由?
政府與天星小輪就天星碼頭的選址和設計同樣進行了漫長談判,期間雙方曾考慮了不同設計方案,結果政府接納了天星小輪的建議,採用“富歷史文物特色的設計方案”,及以一九一二年碼頭建築物落成時的外貌為藍本,重建碼頭及鐘樓。在政府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內,也提及“社會人士認為應保留鐘樓,讓現有的天星碼頭這個標誌成為我們的集體回憶”。
社評認為,在兼顧保存歷史和市民對天星碼頭的懷舊感情等方面,政府並非完全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由於舊碼頭的銅鐘屬於天星小輪,一件私人財產而又得到市民珍惜,本身已有足夠經濟價值,天星小輪又怎會隨意放棄?政府的文件透露,未來新鐘樓會安裝全新的銅鐘,鐘聲與舊的相似,原有的銅鐘則在新鐘樓內陳列。換言之,保存鐘樓的善後方案已在,而且也是經過多年研究敲定,為何議員現在才要求召開專家會議研究方案?這不是後知後覺又是什麼?
不少事後孔明式的批評認為政府沒有做好諮詢、沒有重建鐘樓的妥善方案,但從資料顯示,事實並非如此。議員現在應該做的,是調解民眾和警方的衝突,而不是繼續火上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