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指,為避免類似天星事件的爭拗一再重演,政府須改善城市規劃和保護文物的政策。 |
中評社香港12月17日電/香港“清拆天星鐘樓”事件引起掀然大波,拆卸工程雖於昨日完成,但有示威者仍堅持絕食靜坐,似乎餘波未了。有學者警告,港府若不在城市規劃及文物保護的政策上作出改進,類似事件將繼續重演。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建築界立法會議員劉秀成昨日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表示,政府認為保護文物,涉及賠償、補地價等複雜問題,所以一直未有進展,他擔心類似清拆舊天星碼頭的事件會案件重演。委員會正就本港文物編製名單,但遲遲未能公開。
劉秀成指出,暫港的道路條例優先於城規條例,而規劃署的城市設計檢討計劃,已經完成大綱圖,因而重新規劃會有一定困難。他翻查過往文件,發現政府曾就中環填海,向委員會提交一份顧問報告,而拆卸中環舊天星碼頭是二○○二年會議的其中一項議程,但委員可能忽略了顧問報告的附件,指天星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如果拆卸碼頭可能會引起公眾反感,而當時委員會主席未有諮詢委員意見,是否贊成清拆碼頭。
另外,可持續發展公民議會主席黎廣德亦指出,政府稱保留舊碼頭,會影響公路和地下排水道的規劃,其實屬於技術問題,並非無法解決。他表示,在保存中環舊天星碼頭的同時,不一定會對興建中環灣仔繞道構成影響。他批評古物諮詢委員會的運作保密,市民無法參與。
黎廣德認為,規劃署正進行城市設計檢討,如果將保留天星碼頭納入計劃內,可藉此諮詢公眾意見。他強調,政府應該盡快改革現有保護文物及古蹟的政策,並要顧及巿民對保留古蹟的期望和城巿發展的需要。
康文署助理署長吳志華表示,二○○二年曾邀請古物古蹟專家就是否保留天星碼頭提交顧問報告。報告由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資深退休館長負責,建議提及可在其他地區重置天星碼頭,但建議轉交政府的相關工程部門時,發現在技術上不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