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35載熱誠辦學樹仁終成正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0 09:18:27  


  中評社香港12月20日電/香港樹仁學院昨日獲得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正名為香港樹仁大學。

  大公報今天發表社論說,這真是一個可喜可賀的好消息。恭賀和榮譽當然首先應歸於創辦人胡鴻烈、鍾期榮夫婦,當然同時也屬於全體樹仁師生同仁,包括過去三十五年與樹仁一起風雨同路的二萬三千多名校友。

  樹仁升格正名,本港從此多了一間大學,但事情的意義並不止此;樹仁正名,更大的意義在於付出了畢生精力和財富、堅持按自己理念辦學的一雙知識分子夫婦,努力終於得到回報、成績終於得到肯定、貢獻終於得到認可。這才是最重要和最令人感動的。今日樹仁正名,就是為胡鴻烈、鍾期榮夫婦正名!

  社論指出,如此評價,冠諸這兩位今年同樣已是八十六高齡的老人家,絕不為過。胡鴻烈是執業大律師,早年曾在全國外交官考試中名列前茅,鍾期榮則是中國首位女法官;以兩人的資歷和能力,在本港社會要想名成利就,過安穩舒適的生活,真是有何難哉。但兩人卻捨此不圖,三十五年來將全部的精力、時間和逾億的財富投入創辦樹仁學院,為沒有機會進入當時僅有的兩間大學的年輕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為社會培育有用的人才。

  社論說,私人辦大學,本已非易事,而更有甚者,樹仁學院由於是中國人所開辦,胡、鍾夫婦在洋人面前一向腰桿子挺硬,因此一開始便已不為當時的殖民政府所“青睞”,不管學院其實是在為政府減低青年渴求進大學的壓力;不管學院一些學科其實辦得甚有成績,為社會輸送了人才;不管學院如何篳路藍縷、苦苦支撐;不管社會上時有認同樹仁的呼聲,政府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文錢資助不給。

  而且,在其後強迫所有大學“四改三”的過程中,殖民政府為了造勢,向樹仁開出了“改制換資助”的條件,只要樹仁肯放棄傳統的四年學制,改為三年,資助就馬上到手。但胡鴻烈、鍾期榮夫婦寧願繼續“捱窮”,也向這種不合理的學制和施壓說“不”。

  社論說,就是在如此不公平的困難條件下,樹仁學院生存了三十五年,不少樹仁畢業生在工商管理、新聞傳播、社工等行業幹出成績,成為骨幹。今天,胡、鍾夫婦已垂垂老矣,鍾期榮校長年前且因中風行動不便,但一雙知識分子夫婦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錚錚風骨,已贏得了市民、社會的尊重,今日特區社會,更需要樹立和發揚這種知識分子正氣和奉獻精神。

  當然,正名標誌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始,樹仁校方、師生員工都需要作出調整和適應,大學之名固然可貴,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切實鞏固已有成績,提高辦學質素,進一步完善教學設施和行政管理。

  社論指出,而對特區政府來說,予樹仁正名,不能“口惠而實不至”,必須要在經費和各種辦學條件上給予扶助與支持,而昨日的宣布只是正名,並未有將樹仁納入“大學資助委員會”撥款之列。這倒是一個值得欣賞的安排。本港現有八家大學,都是在統一標準、體制下接受撥款,辦學模式大同小異,而各校都在爭取辦成綜合型大學,以至逐漸失去、模糊了自己原有的辦學理念和特色。這是十分可惜的。樹仁應獲得公帑資助,但私立化的特色必須保持;大學不必追求擴大規模,而應強化一些重點學科和學系,同時更應注重學生的品德培養。

  社論結尾祝願說,在此祝賀樹仁大學越辦越好,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