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改委對迅猛擴張的汽車業踩了一腳刹車。(資料圖片) |
中評社廣州12月27日電/昨日,汽車行業熱議近一年的《關於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的通知》,終於由國家發改委公佈實施。在這一文件中,國家發改委明確提出,汽車企業上一年汽車銷量必須達到批准產能的80%以上才有資格新建分廠。同時,國家發改委將建立產能和產銷量公示制度,對長期不能達到要求的企業暫停產品公告。
在收緊產能擴張的同時,國家發改委卻不斷提出加快自主品牌建設的具體手段。自主品牌培育成為政府主管部門對企業的重要考核指標;各級政府部門應率先採購節能環保和採用新能源的汽車,特別是自主品牌的產品。
針對這一產能過剩的局面,國家發改委在《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規定的准入基礎上,在投資限定上再下了一劑“猛藥”。
按照規定,現有汽車整車生產企業異地建設分廠,除滿足產業政策要求外,上一年汽車銷售量必須達到批准產能的80%以上;原建產能未經國家批准或備案的,若要獲得批准其上一年汽車銷售量將設置“下限”:轎車10萬輛,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5萬輛,多用途乘用車(MPV)5萬輛,其他乘用車8萬輛;重型載貨車1萬輛,中型載貨車5萬輛,輕型貨車10萬輛,微型貨車10萬輛;大中型客車5000輛,輕型客車5萬輛。在專用車方面,國家發改委在未來兩年內堵死新企業與新產品的生產申請。
值得注意的是,在針對合資企業方面,如果未按有關部門審批的生產合同生產的,甚至有可能被暫停建設分廠並暫停進行新產品公告申請。
同時,發改委將建立汽車生產企業產能和產銷量公示制度,定期公佈年產銷量達不到一定數量的乘用車和商用車生產企業的產能和產銷量信息;對長期不能達到要求的企業暫停產品公告。而加大並規範出口市場也成為解決產能過剩的一大手段。
另外,發改委還強調,對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違反國家汽車產業政策和有關宏觀調控文件,繼續支持不符合准入條件的汽車項目建設的,要追究有關負責人的責任。業內認為,這被視為對地方私自上馬汽車項目的警告。
此次,發改委調整方案規定也充分考慮了市場現狀。目前,在汽車產能出現總量過剩苗頭的同時,也存在著部分車型供不應求、生產能力不足的現象,因此,結構性過剩是當前汽車工業產能過剩的基本特點。
國家發改委此次提出以稅收手段來進行調控產品結構。按照文件,發改委將對不能達到國家安全、環保和節能強制性標準的產品,取消其相應的產品目錄;對不能達到《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的乘用車額外增加稅收,並要儘快出臺輕型商用車和大型商用車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
在這份文件中,關於“自主品牌”的規定尤其搶眼。據發改委稱,部分汽車生產企業自主發展能力不強,不得不被動地、高成本地引進技術和產品。在汽車工業整體走向微利的大背景下,許多企業仍在繼續沿用技術引進和組裝生產的模式。這將導致企業效益進一步下降甚至虧損,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在投資准入門檻上,對內資自主品牌進行扶持。首先,國家鼓勵內資汽車生產企業新建獨立法人汽車生產企業時,除滿足產業政策要求外,在新建企業中保留自有的產品商標,並在所生產的自有商標產品的車身前部顯著位置予以標注。同時,現有內資汽車生產企業在新開發和引進的產品車身前部顯著位置標注本企業或本企業投資股東獨家擁有的汽車產品商標。另外,發改委特別強調,各地政府主管部門要把企業研發能力建設和自主品牌培育列為重要考核指標。
中國汽車整車生產企業數量超過100家,按企業集團統計約80家。從2003年到2005年,前三家企業集團的生產集中度由49.3%下降為46.1%,跨地區、跨部門兼併重組的阻力依然很大。已無力有效組織生產的企業未能退出市場。主要企業集團自主品牌產品市場競爭乏力,尚未形成規模優勢,轎車市場的競爭主要依靠合資企業產品。
為此,國家發改委將按照汽車企業集團的資產隸屬關係整理產品公告,推進企業集團化發展。業內預計,這一文件將對大企業有利,從而加快它們在全國收購兼併的步伐。
而這一文件還少有地提出“促進民營企業發展”,並使得中國汽車產業“形成國有、民營及中外合資企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這是國家發改委在汽車產業規定文件中較為少有地提及了民營汽車企業的地位。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認為:目前,國內汽車行業有效產能和現實產能仍然是不足的,產能調控有可能會引起負面效應,國際投資可能會被嚇跑,現在已經有很多國際汽車巨頭去了印度,應該值得注意。目前,市場發展這麼快,每年增加100萬輛的速度發展,還是要擴大和吸收投資。
據發改委文件透露,截止到2005年7月1日,中國汽車行業已形成整車生產能力約800萬輛,在建產能約220萬輛,陸續在今明兩年建成後整車總產能將突破1000萬輛。
2005年全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僅為71.5%,其中轎車行業72.5%。按照主要汽車生產企業的“十一五”投資計劃,2010年規劃產能將大大超過預期的市場需求,如不加以引導,潛在的產能過剩將會變成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