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金融評級公司被收購 再引外資安全之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9 15:35:21  


中誠信國際是中國最大的本土評級公司。
  中評社廣州12月29日電/國際著名評級機構穆迪日前已向有關部委提出申請,收購中國最大本土評級公司——中國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下稱“中誠信國際”)49%的股權。目前,這一方案正在等待中國人民銀行、商務部和國家工商總局的批准。 

  近些年來,眾多國際評級機構不遺餘力進軍中國市場。專家認為,一旦該案獲批,無疑將成為其中的標誌性事件。專家進一步指出,境外評級機構不斷深入中國市場,必須警惕他們掌控中國 “金融話語權”和資產定價權,以免危及國家金融安全。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中誠信國際是中國最大的本土評級公司,僅在債券評級領域的短期融資券評級市場,就占到約40%的市場份額。根據協議,中誠信控股51%,將派任公司董事長,合資公司CEO及評級委員會主席兩個最重要的職位則由穆迪派任。協議還注明,只要中國政府同意,穆迪將繼續增持其在中誠信國際中的股份。 

  此項合資對於國內評級業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具有積極意義,但穆迪謀求的卻是未來掌控中國市場。其亞太公司中國業務董事總經理葉敏直言:“從合資到獨資沒有時間上的具體安排,我們希望越快越好,這是一個戰略投資。” 

  國際上,信用評級在金融交易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信用評級的結果實際上已成為籌資者進入金融市場的“入場券”。例如,一旦某個企業、某種債券被評級機構認定為“低投資級別”,那麼機構投資者對該企業及債券的投資就會受到限制,融資者為此要支付更高的利率。 

  隨著中國金融債券、企業債券等業務的發展,境外評級機構都看好中國市場巨大的增長空間。目前,全球三大評級巨頭標準普爾、穆迪、惠譽都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穆迪更在北京設立了子公司。標準普爾與中信證券各出資50%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經營包括中信標普50A股交易型指數和中信標普300A股基準指數在內的指數業務。惠譽則宣稱,在2006年底前至少將在中國公司中進行25項國際評級,並尋求與中國本土評級機構的合作。 

  專業類的國際評級公司也紛紛進入中國,國際基金評級的權威機構——美國晨星公司在深圳設立了中國總部,並推出《中國基金業績排行榜》。 

  針對上述現象,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湧明確表示擔憂。他說:“儘管這些評級機構都沒有獲得在國內獨立評級的許可,但他們早就借助在香港的子公司對中國內地金融領域進行滲透,通過委託評級、私下搜集與收買資料等渠道,獲取中國政府與中資企業的信息。穆迪、鄧白氏等機構就宣稱,其數據庫中包含數十萬家中國各級政府與企業的信息。”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楊健表示,誰掌握了評級標準,誰就掌握了金融話語權和資產定價權,要警惕境外評級機構打壓中國公司,導致資產縮水、國家利益受損。 

  2003年底,標準普爾宣佈維持其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10年不變的BBB級,即“適宜投資”的最低限,同時宣佈,除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兩家政策性銀行以外,其餘的13家商業銀行都不具備投資價值。 

  此時正值中國銀行業謀求海外上市之際。上海社會科學院市場信用研究所所長歐志偉說:“國際評級機構出於特定的目的長期壓低中國銀行的信用級別,對中國銀行上市發行定價產生了相當不利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使海外投資者‘低估’了中國上市銀行的真實價值,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歐志偉提醒,雖然目前尚沒有足夠的證據得出評級機構“直接操縱市場”的結論,但其一方面將中國銀行信用定為“垃圾等級”,另一方面高調肯定海外投資者參股中國銀行,有可能間接幫助投資銀行謀取利益。 

  “這一出‘雙簧’為海外資本與中國商業銀行談判時壓低價格增加了籌碼,使其得以用較小的成本獲取高額利益。”歐志偉說。如2005年10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的公開發行價格是每股2.35港元,而此前出售給戰略投資者——美國銀行的價格僅為每股1.19元。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湧指出,標準普爾、穆迪等評級機構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對中國外幣主權以及中資在港上市企業進行評級,每次評級都會引起香港股市震盪,恒生指數單日下跌幅度曾達500點,類似一場“股災”。2002年7月,香港交易所與標準普爾簽署合作協議,創立一系列以香港聯交所上市股份為成分股的新指數系列,可視為對標普影響力的“妥協”。 

  事實上,國際評級機構的影響力絕不限於經濟層面。 

  《紐約時報》就曾在社論中把美國的信用評級機構稱為“冷戰結束後除了美國之外,國際的另一個新強權。” 

  江湧舉例說,2003年3月,德國企業接二連三地被標準普爾降低信貸評級,由此導致包括最大的鋼鐵製造商ThyssenKrupp在內的相關企業股價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當時的背景是,德國堅決反對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因此,當時德國社民党經濟委員會領導人溫德認為,不排除德美緊張的外交關係間接地影響了評級結果的可能。而“巧合”的是,當時澳大利亞全力支持對伊戰爭,標準普爾將澳大利亞的外匯債務評級升至AAA的最高級。 

  但三大評級機構對有的國家的企業,則“愛護有加”。1995年英國巴林銀行破產的同時,美國銀行的金融衍生品不良投資高達23萬億美元,但三大評級機構都不曾降低美國銀行的信譽等級。在安然造假醜聞中,信用評級公司直到安然申請破產保護的前幾天,才將其評級降低至“投資級別”以下。 

  中誠信董事長毛振華指出,決定評級的關鍵並不是技術手段,而是立場。國際評級機構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往往帶有歧視性。中國應提高警惕,不要對三大評級機構盲目追捧,應效法他國經驗對境外評級機構設定市場准入,鼓勵和支持發展民族信用評級機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