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2日電/江南時報刊載文章討論中國社保的“五大缺憾”。文章轉載如下:
一想到2008年奧運會,馮群林就笑了。對她來說,2008年不僅是北京奧運會,更讓她開心的是終於可以拿“社保”了。2008年她正好50歲,按照有關規定她可以直接領“社保”,而不用再繳錢了。“奧運會開始前我就可以拿錢了,是6月份開始拿。”馮群林告訴記者。
馮群林曾是重慶市四川維尼綸廠化纖分廠牽切紡車間的一名操作工,因為單位效益不太好於2001年“買斷”工齡而賦閑在家,從那時起,“社保”就由她自己繳納,每個月近300元。
如果按照重慶市目前的低保標準來計算,馮群林2008年6月開始,每個月可以領到1200元左右的社保金。
在過去10年,越來越多的類似馮群林這樣的中國普通民眾已開始享用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帶來的種種果實。
然而,專家們也表示,近20年的計劃經濟社會保障向市場經濟社會保障轉型過程,也越來越凸顯出中國社會保障(以下稱“中國社保”)政策存在的一些缺憾。黑龍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梁席民形容社保是“偉大的成績、天大的問題”。
■缺憾一:制度安排還需更加合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楊團認為,“摸著石頭過河”是中國社保轉型時期的實踐特點。這個過程不僅艱難而且痛苦,關鍵還在於首先它缺少合理的政策制度安排。對於社會保障來說,最重要的是在搞清楚社會保障政策的政治、經濟價值和目標的前提下,制定周全完備的政策。
包括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迎生在內的一些被訪者告訴記者,這體現在目前的社保政策指向還不具備覆蓋全民的特徵。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把社保物件從城鄉、工農等區域或不同職業等割開。被稱為社會穩定“減壓閥”的社會保障,原本是調節社會財富分配和公平的一種手段,而記者調研時卻發現,現行社保政策和工作中,城鄉、群體和單位間差別很大,最需要保障的人群沒有辦法享受到有效保護。“反差”最大的是城鄉之間。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何平介紹,全國有7.8億農民,直到2005年,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居民為5400萬,不到農民總數的7%。除此之外,只有部分地區農民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和零星救濟,而城鎮人口享有的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和就業、教育、醫療等救助,農民幾乎沒有。
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兩種組織形式之間,社保標準也存在著明顯反差。
哈爾濱汽輪機廠退休工人張連清,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已退休15年了,每月養老金僅為610元。他的老伴也是汽輪機廠退休工人,每月領到的是400多元。兩年前,老人唯一的兒子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個還在讀書的孩子。現在,張連清爺孫三口擠在一個26平方米的小房子裏住。記者看到,老人衣服的領口全破了,用線縫著。張連清說:“大家都一樣是公民,一樣為國家出過力,待遇咋能相差這麼大呢?”
記者瞭解到,一般情況下,各地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水準,是企業退休人員的兩倍左右。據成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小新介紹,目前成都市企業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是606元,其中有43%的人低於500元。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月均養老金是1200元到1400元之間。
■缺憾二:公平性失衡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當下社會保障政策的第二個缺憾是公平性失衡。比如,目前全國1.2億農民工中80%沒有保障1.38億鄉鎮企業職工既未進城保,也未進農保4000萬失地農民“進城”後也未能得到有效保障。李迎生對記者說,經濟增長很快,社會保障落後於經濟增長,是一種不公平。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在接受採訪時說,可怕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把貧困人口數量報得很少、確定標準很低,全國統計為2610萬人,而實際上不止。一些人說農民有土地不需要社保、至少現在還不急於搞社保。這種理念顯然是錯誤的。
溫鐵軍認為,解決“三農”問題,就應把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納入到全國的統一社保盤子中來,讓他們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保障的辦法可有多種形式,包括讓農民享受長期、穩定的收入保障的辦法。
接受採訪的一些專家和從事社保工作的幹部還注意到,社會保障有些行政規定體現出的觀點值得商榷。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的某些社保項目特別強調在“有條件”的地方先搞,意思是沒有條件的地方不搞,而正確的社保理念是政府必須將最沒有條件的人群首先納入保障。
還有一些地方為減少保障支出,提出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就業無保障”、“社保不養懶漢”等口號。有的大學甚至規定學習好的大學生可以享受貸款助學、學習不好的不給貸款等。
中國協同作業網董事長汪曉來說,現在,醫療保障資源在不同群體間的分配出現了兩個“二八”倒掛現象:一是20%的人口佔有80%的醫療保障資源二是80%的醫療保障資源只集中於20%的城市大醫院。這也是當前社會保障不公平的一個現象。
■缺憾三:主體目標尚需清晰
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鮑淡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國太大,一個省市的人口、面積幾乎相當於一個小國家的數量,因此社會保障的確要漸進式、有差別、分幾條腿走路。但全國社保政策需要確立一個總體目標、建立一個統一平臺。現在,遠期總體目標還沒有把全民保障考慮進來,近期目標中農民工作為社保焦點也沒有統一政策,各地都是自行做主。全國機關和事業單位的社保目標是什麼,沒有一個確定的方向。
記者發現,總體目標不夠清晰是現行社會保障政策存在的第三個缺憾。客觀上,社會保障的重點目標之一是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而相對養老而言,醫保更複雜、群眾更需要。社保專家們一般認為,要一下子全部解決養老和醫保問題並不現實。關鍵是現在就去做,把能做的先做起來,而不是等“有條件”再做。
哈爾濱鍋爐廠退休職工崔志傑說:“對醫療感覺簡直恐懼。現在,我們的醫療卡裏每個月的門診費是20多元,還不夠感冒吃點藥的。大病報銷的比例也很低,還是住不起醫院。曾與我在同工組的一個退休老工人,得了腦血栓住院,自己花了幾萬元錢,後來實在沒錢了,只好出院。”
在大連皮化廠職工家屬區,61歲的退休職工趙獵文告訴記者,企業自2003年破產後職工一直上訪不斷,而引發這一系列事件的最初原因,就是當地有關部門在企業破產清算時給下崗職工辦了一個“假”醫療保險卡。
趙獵文說,當初企業與職工解除勞動合同時,說已經為他們辦理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大家可以“後顧無憂”了。可是,當職工去醫院看病時,才發現手裏的醫保卡一分錢都沒有。崔志傑說,國企搞改革,職工雖有些怨言也能接受了,要求也不高。但如果在養老和醫療保險這些“保命”的事情上失信于人,職工們下崗的鬱悶和對未來的恐懼,很可能就轉為對企業、甚至是對政府的氣憤。
一些社保幹部建議,以建立符合國情、覆蓋全民、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為總體目標,應成為社保政策調整的主要內容,在強化社保目標定位的理論研究的同時,要把一些迫在眉睫又能夠做到的措施付諸行動。
■缺憾四:缺少法律支撐
事實上,解決社會保障目標的不確定性等問題,就要將全民社會保障制度、目標法定化和法治化,用以規範政府企業、乃至全社會的社保行為,包括公共財政的分配支出行為。
黑龍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梁席民、社保專家陳仰東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建立市場經濟社會保障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了成千上萬、千差萬別的行政規定,其中最高層次的行政法規就是國務院制定的失業和工傷兩個保險條例,其餘多是行政部門的規章。憲法所定義的社會保障與有關條款,沒有具體法律加以細化。中國未來要建立什麼樣的制度體系框架?從中央到地方都還在“摸著石頭過河”、“試而不定”,基本沒有清楚的法定描述。
社保無法可依表現在基層,主要是一些地方領導者決策的隨意性和社會保險基金征繳、擴面的軟弱。所以,需要抓緊研究制定符合國情和國際社會一般規則的社會保障法。通過立法,彌補當下社會保障政策的第四個缺憾——缺少法律支撐的問題。
記者在北京地壇醫院採訪了來自河北衡水的一名農村婦女,她患黃疸性肝炎住院,交了5000元錢。她丈夫估計妻子住上兩周醫院得花掉1.8萬元,相當於全年收入的一半。這兩位農民說,他們不知道什麼叫醫療保障,也不知道怎樣參加醫保,也從未想過治病有人給“報銷”。
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宋悅華分析說,農民文化水準普遍低、資訊不靈,加上農民有土地,所以他們大多數人不懂得社會保障是他們可以擁有的權利。類似的公民意識,一方面看對社會穩定有好處,另一方面看則對改變社會保障政策與現狀有害。農民社會保障的需求將是大量的。政府應當儘早轉變社保理念。
■缺憾五:管理體制高度分散落後
社會保障體制高度分散落後,是目前社會保障政策存在的第五個缺憾。世界銀行中國代表處社會保障專家于小慶說,中國社會保障體制高度分散是令人擔憂的事情。人口老齡化使中國養老風險很大,但目前統籌層次卻很低,有些地方是縣級統籌,造成地區分割、企業與機關事業分割、勞動力就業市場分割。她認為,勞動部、民政部和衛生部等部門分別負責養老、低保和醫療保險等在管理體制上是有問題的。
記者在全國一些城市採訪瞭解到,中國各地的社會保障經辦體系建設參差不齊,經辦機構的名稱、職責、工作人員身份、基金征繳主體等都各自為政,在全國沒有統一標準。尤其是征繳主體有的是勞動保障部門,有的是稅務部門,人為因素製造的一些工作障礙,也給將來實現更高層次統籌埋下隱患。
雖然中央早就有檔要求、並提出社保體系實行垂直管理,但大多數省市都沒有落實,依然分散。“為什麼中央明確提出的政策不執行?我們基層幹部怨氣很大。”江西省一位基層社保幹部很是不解。
據瞭解,目前社保上只有幾個省份在實施省級垂直管理,很多省也早就提出垂直管理,但一直沒有實施下去。一些基層幹部反映,部分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對企業採取保護性措施,讓企業少繳社保資金以降低企業經營成本,這給社保擴面帶來一定困難,也給社保部門垂直管理製造了體制性的障礙。
在記者採訪中,一些社保部門幹部對稅務徵收多有怨言。他們認為,兩者都是政府組成部門,做同樣的徵收工作,社保部門不能收管理費,稅務部門徵收卻能提取費用?
黑龍江社保局幹部趙秀芳說,現在個人欠繳納社保問題很突出,稅務部門徵收,他們往往不知道誰繳誰沒繳。比如齊齊哈爾市稅務和社保部門配合不好,就給社保工作帶來很大困難。“有的地方雖然出臺措施獎勵社保部門增收,但落實不到位,因為稅務和財政部門是一家。”
于小慶認為,由於法律體系沒有建立,社保資金依然是費而不是稅,如果企業不繳納,則無法通過法律的途徑去執行,只能通過媒體等來促動。這些問題都應該進一步研究解決。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何平說,中國社會保險基金統籌層次太低、管理高度分散,難以進行全國調劑和均衡發放,是造成基金徵收、養老支出和待遇享受等苦樂不均的一個體制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