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4日電/爭議不斷的台灣“教育部長”杜正勝,今天說他是中國白話文先行者胡適的信徒,反對使用成語典故。台灣著名詩人、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余光中則反駁說,胡適自己常以四字成語題字,胡適只是主張少用冷僻成語。余光中又說,儘管胡適提倡白話文,但他本身卻極力維護中華文化。
台灣教育部門把“三隻小豬”等童話、電影名稱,收錄到網上版成語典的附錄中,引起風波。杜正勝下午說,當“教育部”受到質疑時,他會出來辯護,但他個人是“胡適的信徒”,反對使用成語、典故,且認為成語、典故使人思想懶惰、語文教育失敗。
對於杜的言論,余光中很不以為然,並批評杜正勝的說法“太武斷”。他說,語言是活的,淺白的成語會逐漸融入生活、口語中,“語言的問題不是‘教育部’能左右,也不必‘教育部’操心”。
他指出,不論中文或英文成語,有些是有典故及來源,有些則包含了智慧與道理,但許多淺白的成語,像是“大義滅親”,已成為口頭用詞,人們說話時不假思索就會用到,不必把四字成語與冷僻、生澀劃上等號。
對杜正勝以“胡適的信徒”自居,反對使用成語,余光中則表示,胡適自己也使用成語,常用“功不唐捐”四字成語替人題字,胡適所提的“八不主義”,是主張少用冷僻成語。
余光中指出,胡適提倡白話文,以前也常有人嘲笑他說,不論他的名“胡適”或字“胡適之”,都是不折不扣的文言文,而胡適本人更大力維護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