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台灣金融現況 橘越淮而為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30 08:47:34  


  中評社香港1月30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小社論說,台灣中華銀行事件,再度證明搞了將近二十年的金融自由化、民營化,其實是個四不像。

  一九八一年代中期,股市衝破萬點,當時電子股尚未成氣候,金融股一家獨大。所以,“立委”與業者都說,應該開放設立新銀行,應該釋出銀行官股。表面上,前者,叫自由化;後者,叫民營化。骨子裡,還是想藉此多摟股票,多賺鈔票。於是,一九九一年,一口氣開放增設了十五家民營銀行;於是,包括一銀、彰銀、華銀、交銀在內,差不多的公營銀行,也轉為民營。 

  民營化、自由化之前,銀行穩得很。出事情的,都是信合社與信託投資公司,像是台北十信、國泰信託、亞洲信託、華僑信託。因為,當時銀行都是公營,而中國商銀、世華商銀之類的銀行,表面上是民營,其實還是公營。 

  小社論指出,十幾年過去了,當初第一批開放的十五家銀行,泛亞、中興、中華先後出事,掛掉三家,自由化的陣亡率達二○%。而原本健壯安康的諸公營銀行,釋出官股,改為民營之後,則是風波處處,一堆弊案。不但自由化、民營化頻出事,就連政府因應金融新形勢,所籌組成立的新衙門金管會,也是一堆風紀問題。 

  小社論認為,“晏子春秋”這本古籍,提到“橘越淮而為枳”,這典故,可以用在台灣金融現況。自由化、民營化,本是世界潮流、時代趨勢,但偏偏邪門得很,到了台灣,卻全變了樣。好好一顆民營化、自由化橘子,一旦移植到台灣,就變調成了枯朽乾癟的枳。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