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31日電/當“不用成語”風波餘波蕩漾,尚未平息之際,日前又傳出“教育部”“以審代編”,操控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意識型態,儘管官方否認,但從歷史課程的用詞大幅翻修,處處可見政治立場掛帥,專業不被尊重,將中國與台灣劃清界線的用心。
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發表社評說,根據了解,台灣新學期開始用的新版高中歷史第二冊部份,《本國史》改稱《中國史》,過去慣用的“我國”、“本國”、“大陸”等用詞,都改為“中國”;清末具革命正當性意涵的“起義”,如武昌起義、廣州起義等,一律改為中性用語的“起事”;冠在孫中山先之前的“國父”全部拿掉,黃花岡七十二烈士和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也都在教科書平空消失,好像在歷史中從不存在。
此外,以往高中歷史教材,第一、二、三冊都是本國史,第四冊則為近代世界史;其後“本國史”改為“包含台灣在內的中國歷史”,分上、下二冊,供高一學生使用;現在最新的“九五暫綱”,第一冊是台灣史,第二冊則是“不包含台灣史在內的中國歷史”。顯而易見,“教育部”的審定本,是把中國史與台灣史截然劃分,就表面看,純粹是根據兩岸分治的事實基礎,似乎無可厚非。然而深入探究,中國與台灣之間的關係豈是能夠完全切割?同時,按照“教育部”袞袞諸公的標準,我們的“本國史”,究竟是中國史還是台灣史?難道現在只有外國,沒有本國了嗎?
社評指出,更離譜的是,現在的教科書都要遵照“教育部”發布的課程綱要編輯、審定,由台大歷史系教授團隊多人編寫的“台灣史”版本,卻被審查委員一再刁難,始終不讓通過。審查過程中,審書委員強烈要求稱清人“移民”台灣為“殖民”台灣。理由是移民正暴露漢文化中心主義的政治修辭,違背編輯理念“培養包容並欣賞多元文化的全球觀”。實際上,這些審查委員只不過要藉“殖民”突顯“異族統治”,所以非要將意味“同族統治”的“移民”改掉。問題是按照學界的通論,清廷在台灣設置郡縣,基本上仍然沿用“內地”行政體系,不像日本或荷蘭時代採取特殊的殖民地行政和法律體系,所以當然是移民。
必須指出,這些“教育部”遴聘的審查委員,其專業程度多半不及台大教授,為什麼卻可以強迫多名台大教授修正其專業論點?說穿了,無非是這些標榜“不偏統,也不偏獨”的審查委員,都是“教育部”聘用,而“教育部”聘用的標準,當然是“政治立場正確”,意識型態與杜正勝相近;教科書能不能通過,既由他們審定,當然編寫教科書的人,要遵照他們的意見,符合他們的史觀,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教育部”利用審定委員,以審查的方式,將特定意識型態與價值觀,塞到教科書裡灌輸學生,不但是強迫洗腦,而且是思想箝制。因為,審查的目的只是在確保教科書的品質,而不是藉由審定操控教科書的編輯走向,更不能以意識型態做為取捨判斷的標準。
社評指出,總之,此一事件,再度曝露民進黨政府積極“去中國化”的意圖,也證明“教育部”對於學術專業的踐踏,我們除了要嚴正譴責之外,更要提醒杜正勝等學官,不要讓自己的學術良知不斷淪喪!否則總有一天,會成為歷史上的丑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