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5日電/台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評說,政治人物常有一種“氣勢”,“氣”應是指民意的消長,“勢”則是指政治人物本身地位的漲落。北高選舉後,馬英九與蘇貞昌、謝長廷等人的“氣勢”頗見變化,消長漲落間耐人尋味。
社評指出,“氣勢”也者,往往漲者愈漲、消者愈消。北高選後,馬英九的氣勢顯然受挫,而有繼續下探的可能性;蘇謝二人中,蘇在盤整,謝長廷則氣勢看漲,且有繼續上攀的趨勢。馬蘇謝等人未來的競爭,似有賴於準確操作這一條“氣勢”的曲線。下探者須設法使之回升,不可每下愈況;上升者則須持盈保泰,莫要日中而仄。
社會學上有一說法,謂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例如,倘社會中有愈來愈多的人認為謝長廷比蘇貞昌有贏面,謝的贏面就可能愈來愈大,以致最後果然贏了。與此一說法相對者,則是“自我毀滅的預言”;例如,倘社會中有愈來愈多人不看好馬英九,馬的氣勢就可能愈來愈弱,以致最後果然輸了。
謝長廷如今應當騎在“自我實現的預言”上,推波助瀾;馬英九及蘇貞昌則應儘速跳下“自我毀滅的預言”,扭轉乾坤。
社評說,北高選後,馬蘇謝三人的氣勢出現消長,與其說反映了社會事實,不如說正是前述“社會預言”的暈染效應。其實,高市選舉中,黃俊英得票超過上屆他自己的得票數,與陳菊僅差一千一百一十四票;而謝長廷選台北市長,不但落選,得票率亦僅四成而已。然而,這樣的社會事實,最後卻似乎被渲染成謝長廷彷彿“大勝”,馬英九則宛若“大敗”。這也許反映了社會心理,卻未必是社會事實。然而,前述的“社會預言”,卻是在這樣的“社會心理”發展出來的。
謝長廷與蘇貞昌的氣勢消長尤堪玩味。謝長廷的紀錄不是沒有重大爭議,宋七力、高雄市議長賄選案及高捷案,樁樁皆可能是致命傷;但是,經他在台北市拿下“四成”的“高票”而落選,在趁勢操作下,社會評價竟立即超越了原本看好的蘇貞昌,而被有些“台獨”大老視為二○○八年的綠營“總統”候選人。尤其弔詭的是,就“台獨”來說,謝長廷的“憲法一中”,應較蘇貞昌的“蘇修”更涉關鍵;如今“台獨”陣營卻出現一股抬謝抑蘇的“氣勢”,也就更加費解了。其中有多少的“社會事實”,又有多少的“社會心理”或“社會預言”?
社評表示,如今出現的“社會預言”,若深入分析,應能發現其複雜的因果關係。但若簡略來說,亦至少可舉出三條因果脈絡。一、成王敗寇已成為社會接納的政治獎懲法則。政治內涵的清濁不重要,政治鬥爭的成敗才重要。二、綠營“意外獲勝”,既是“應敗未敗”,支持者認為未來必會更臻佳境,亦將謝長廷這樣的戰將視為英雄;藍營則是“意外戰敗”,一般選民難忍失敗的屈辱,馬英九就被認為是造成失敗的原因。三、領袖的操作才能不同,例如,謝長廷未因宋七力、議長賄選案及高捷案而稍改其辭色,馬英九則往往處於有理也說不清的情勢,特別費案的衝擊亦在神色之間留下傷痕。上述三種因果關係的相激相盪,“社會心理”形成了“社會預言”,最後亦可能改變了“社會事實”。
“社會預言”的本質是“社會心理”;就當前藍綠爭雄的情勢而言,“社會預言”也彷彿是一種“社會念力”的競賽。當社會對某一政治領袖“看好”“加持”,他就水漲船高;當社會“詛咒”“唱衰”某一政治領袖,亦可能出現牆倒眾人推的局面。
社評認為,因而,目前正在發展中的“社會預言”未來將如何結局,非但要看政治人物的操作才能,也要看全體人民的“念力”如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