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6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昨日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上,談到香港經濟所面對的外部風險,包括內地及國際因素等,其中不少觀點值得港府及港人關注:畢竟這事關本港金融、經濟穩定繁榮,及廣大市民的切身利益。
國際因素方面,任總表示留意到亞洲一些地區政策突變,而令區內經濟風險增加;同時對沖基金數量日大,而國際間監管缺乏進展,令市場波動及風險隨之上升;何況在全球化及資訊科技發達刺激下,金融市場的動力和風險越來越難掌握。這類問題確不容忽視:如近期日圓在歐美壓力下的加息及升值,可能會令利差交易出現震盪而波及全球及本港,故必須嚴加監控。
內地因素方面,任總指人民幣升值及為防經濟過熱而推行的宏觀調控,將令金融市場表現波動,各行各業要為可能受到的影響做好準備;幸而人民幣走強對香港通脹的直接影響未如預期嚴重,港元地位及聯繫匯率制度亦未受到壓力,故暫無改變之必要。無疑,目前情況仍較安穩:主要是因人民幣升值幅度尚小,且以漸進方式實現,震動自亦減少。同時,內地經濟在收緊措施下,通脹溫和而增長仍然強勁,令內地宏調對本港的影響並不明顯。
社論指出,由於外部環境尚未有大幅變動,再加上本港銀行及金融監管體系健全,故潛在風險上升也未形成即時危機,無人感到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會重演。另一方面,金管局指出風險而引發注意,正合居安思危之理,值得各方重視。特別是對港元的新狀態尤須關注:近兩星期港匯偏弱而港息仍低於美息,表示港元已進入不正常區間。引發此現象者,是憧憬港元升值及兌換外幣套息等複雜市場操作而導致的。在這情況下,金管局本有理據及空間理順港元,但因目前匯率仍然穩定,故暫未有干預的需要。
誠然,目前情況仍在可接受及可控範圍內,故不必貿然干預。另一方面,如這格局持續,卻也可能引發深遠影響。若港元成了幣值弱利息低,令持有者會蒙受貶值及少收息雙重損失而變成“雙失貨幣”,必將引發一輪資產非港元化熱潮,其效果不容忽視。尤其是當人民幣債券在港發行,及內地QFII不斷擴大,更可刺激熱潮升溫。
社論認為,因此,對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不宜低估,對幾個基本情況尤須正確掌握,錯判及由此而來的政策失誤,將會加深風險:(一)港元與美元的息差已經長期化而成為結構性因素,不宜再以短暫偏離視之。這表示聯匯已有潛在壓力,且已反映在遠期美匯的折讓上。(二)內地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已逐漸超過美國的,並非如一些暗晦難明的數量模型所示,港美經濟同步性高於香港與內地者。這已是常識問題,只要看股市、樓市及個人遊等便可得見,每個市民也都可直接感受到,而不須“專家”去分析。(三)不可低估人民幣升值對本港潛在的巨大影響,包括需求拉動及成本推動通脹,及在本港成了人民幣升值炒作中心後,所要面對的國際游資湧動,其突發衝擊可大可小。
總之,對以上幾點的取態,乃能否真正做到居安思危的試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