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8日電/在馬英九宣布參選“總統”之後,國民黨榮譽黨主席連戰為了黨的團結,特地出面邀請王金平和馬英九會面,協調二○○八年國民黨的“總統”人選。會後,三人一起走出會場,由連戰高舉王馬兩個人的手,強調黨的團結合作已有一個好的開始。
臺灣文化大學政治所教授楊泰順今天在聯合報撰文說,國民黨的支持者看到這幕四手高舉的鏡頭時,想必多少都會受到感動,甚至相信國民黨自此將走“一條寬廣的陽關大道”。但回顧二○○三年,連宋的合作場景恐怕更是劇力萬鈞,但結果呢?顯然,感動了黨員並不必然感動選民,昨天的場景不僅無益於二○○八的大選,甚至還可能造成失分。
文章指出,協調衝突若要成功,必須具備若干基本條件:首先,主持協調者應具備超然的聲望與無瑕的人格;其次,衝突的雙方必須勢均力敵,使得協調成了雙方避免相互毀滅的唯一選擇;最後,協調的過程也必須讓旁觀者信服。缺乏這三項條件,任何協調的結論都必如沙洲上的華廈,隨時可能傾頹。
在這次的馬王會上,連戰是否適格擔任協調召集人,恐怕便是個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若論對黨和社會的貢獻,連曾代表國民黨兩次敗選;而李登輝當家時,連也從未堅持原則挑戰威權,政績上更沒有讓人民留下思念的理由。以其擔任協調者,唯一可以交代的理由,便因他是前任的黨主席。
但在這個民主開放時代,擔任過重要職位早已不再是讓人信服的條件;尤其,連比較欣賞王金平也是眾人周知。以這樣的背景擔任協調人,說穿了也只是利用殘存的聲勢,以高唱“團結”挾制一方接受某些條件。
再者,馬王兩人是否勢均力敵?以一年多前的黨主席選舉論,馬囊括黨內近四分之三的選票遙遙領先王;而就以近三個月來的民調論斷,馬也居於壓倒性的領先地位。聲勢相差如此懸殊,馬如果接受協調,除了讓支持者感覺懦弱,選民更不見得敢交付大權。
尤其,實力如此懸殊竟還甘心被協調,除了代表國民黨的民主機制根本是玩假的,多少也透露了黨被某些勢力挾持,如此,選民對國民黨還賸有多少願景?甚至,誰敢期待馬將來在不利的兩岸對峙中,還能夠堅持立場?
聲勢仍盛的馬英九何以願意參與協調?說穿了無非因為迷信國民黨的陳腐勢力與對自己的缺乏信心。在國民黨的長期栽培下,馬因緣際會以清廉操守與獨特氣質獲得了民意的肯定。但民意所以垂愛,無非希望馬能為政壇帶來一股清新的氣象。
然而,二十餘年的從政歷練中,馬除了持續營造個人魅力外,並沒有讓選民興奮的看到這股魅力的擴散。從過去的“法務部長”,到今天的黨主席,選民看到的還是個孤獨慢跑的馬英九。
文章續指出,就以這次的特別費風波觀察,除了馬的自恃清廉外,我們何曾看到其他具有社會清望的人士積極挺身護馬?當馬盤算以個人形象取得國民黨主控,再藉由這個黨機器爭取大位時,馬事實上已使自己陷入了封建的泥淖,不僅改革的口號不再具有說服力,自己也只能在黨的架構下被迫參與協調。
政治學的研究早已提醒,在衝突的協調過程中,龐大的選民雖只是旁觀者,但確實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因為他們決定協調的結論是否具有合法性。當他們看到,國民黨企圖以廢除排黑條款、修改黨章、密室協商來解決提名紛爭時,他們如何能對這個黨以民主法治領導臺灣具有信心?尤其,當這群人也是製造馬英九高支持度的同一群人時,馬的妥協與讓步,又如何能讓他們相信馬有改革黨和臺灣的魄力?這樣的協調,恐怕只會讓人聞到陣陣的封建屍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