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中新社 |
中評社香港6月27日電/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今天在《北京青年報》發表經濟評論文章,指出中國不想再做資源消耗大國。全文如下:
近年來在推高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方面,沒有其他經濟體的影響力比得上中國。很多人都認為這個趨勢將會無盡期地繼續下去。然而中國領導人已得出很不一樣的結論──不能讓這個看來無法滿足的對工業原材料的需求長此下去。因此,它正堅定不移地向降低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長模式轉移。此舉可能對中國經濟的成長特質帶來強烈的衝擊,並對金融市場和較廣泛的全球經濟帶來重大影響。
2005年中國不但躍升成為全球最大的銅、鎳和鋅耗用國,它的工業原材料消耗增長相對於世界其他地方的增長更是令人吃驚。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一種以工業生產為主導的“重消耗大宗商品”模式。中國GDP中的大宗商品含量比一般組合較平衡的經濟體高得多。
中國對大宗商品將作出怎樣的應對,我們可從兩方面去看:一方面,假如中國維持現狀,其高消耗大宗商品的增長模式將繼續給不少工業原材料的供求構成沉重的壓力。另一方面,中國可能選擇改變其增長模式的組合成分──部分是由於其高消耗大宗商品的增長模式,目前已大幅度地推高了工業原材料的價格,致使成本昂貴得令人卻步。鑒於中國2006年首季GDP按年同比增長了10.3%,市場人士認定是前一種設想情況;在本年前幾個月多種基本金屬價格出現近乎拋物線形的增長,反映出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將繼續高商品消耗的增長模式。
一系列旨在推動中國朝這方向走的刺激消費措施已經出台──包括鼓勵農村消費的收入補貼、提高沿海出口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增加國家社會保障系統撥款,以及支持發展勞動力密集型服務行業。與此同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了新一輪針對過熱投資行業的收緊措施。近期行動均旨在限制“過度投資”行業,比如鋁、水泥、有色金屬、煤、焦煤和碳化鈣PVC等行業的新開發項目。與此同時,對樓市建造的投機炒賣活動進行罰款打擊。中國人民銀行在4月下旬收緊貨幣政策,也大大增強了推行此等行政措施以調整宏觀政策組合的力度。簡而言之,中國經濟關鍵性的再平衡進程看來已經啟動。
就中國大宗商品的需求而言,這樣的發展將給市場帶來兩個重要啟示:首先是中國的總體GDP增長步伐將放緩。第二是節約大宗商品資源的計劃可能得到實現。在此方面,石油已被點名需給予特別的關注。
然而在資源節省的基礎上,中國領導層也強烈表達了希望在未來幾年進一步落實低消耗大宗商品的增長戰略。根據中國經濟總規劃師、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的最近講話,中國的“十一五”規劃同時強調,措施的目的是“……經濟增長將由大量消耗資源的模式,轉為由通過改善資源使用效率所推動”。中國權力最大的經濟政策制定者之一正在鄭重地預先宣布,經濟將向低商品消耗的增長模式作出重大轉折。
隨著中國現已發展起來,它的注意力正從增長數量轉移至增長質量方面。這對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好消息。由於此舉應能在若幹程度上緩解工業原材料市場正承受著的極大價格壓力,這對於全球經濟也是一個好消息。然而,對於預計中國帶動的超級商品周期將持續上升的投資者和投機者而言,這無疑是當頭一棒。一個低消耗大宗商品的中國顯然不再是近年來世界已經習慣的那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