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邦快遞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陳嘉良 |
前來參加“廣州國際物流節”的聯邦快遞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陳嘉良近日在接受專訪時認為,物流業是值得年輕人投身的行業。
●現代物流不再是做“搬運”
記者:物流業是傳統行業,不像IT等行業那麼受關注,也缺乏吸引年輕人的魅力。而您在這個行業一做就是20年,如何評價這個行業?
陳嘉良:物流是經濟發展的催化劑,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沒有好的物流公司支持,貨物就無法順利運轉,進出口的交易情況也會不理想。現代物流(快遞)業與傳統貨運業其實已經有很大不同,做物流不再是做“估俚”(即“搬運工”)。
傳統商業希望庫存越大越好,現代物流業卻講求速度、準確性和資訊處理的全面結合。科技的發展使得物流業的操作也有現代化的氣息,而且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是值得年輕人投身的行業。
記者:但本土物流業近年來面臨人才缺乏的困境,您認為其中原因是什麼?
陳嘉良:物流業近幾年注入了很多新元素,很多學校或培訓機構還沒有跟得上形勢的課程和培訓;其次,這個行業其實非常辛苦,尤其是節日的時候也是貨物運送最繁忙的時候,很多人或許更願意選擇輕鬆一點的工作。
記者:對於本土物流企業未來的發展,您有何建議?
陳嘉良:首先,我認為他們無需急著拓展國外市場,而是先在國內紮好根。而未來要做強做大,收購、合併等手段或者不可避免。另外,我建議他們眼光應放長遠些,加大在高科技方面的投入,這對提升企業的生產力服務水平其實非常重要。像聯邦快遞每年在IT方面的投入就有10億美元,以增加或升級高科技設備。但現在很多本土企業服務還沒做好就投入大量資金做廣告,但生意來了服務卻跟不上,這其實是本末倒置,放大了自身的缺點。
●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市場
記者:聯邦快遞今年初宣佈4億美元收購大田的合資公司“大田-聯邦快遞”中50%的股權以及它們在國內的快遞網絡。目前這一收購的進展如何?其他幾個跨國快遞企業已先後宣佈進入國內快遞市場,聯邦快遞對此有無時間表?
陳嘉良:我們收購大田的進展一直比較順利,目前還在進行工商方面的登記以及等待政府相關部門的審批。我相信各跨國公司對國內市場的開拓上會有不同的策略,聯邦快遞也期待著能在這一市場上為客戶提供服務,有好消息的話一定第一時間向你通報。
記者:業內認為,跨國快遞企業在國內開展業務的成本很高,您認為在國內大舉鋪開業務的困難是什麼?
陳嘉良:對於任何企業來說,成本的控制、服務的提升、業務的推廣和社會責任的平衡等方面都需要下功夫,但任何一方面都不會起決定性作用。如果能在其他方面平衡好,成本的負擔是可以減輕的。但對客戶來說最看重的還是企業的服務。
●企業文化是以人為本
記者:聯邦快遞在幾十年間從一個小公司發展到如今全球擁有667架自己飛機的物流“巨人”,您認為聯邦快遞成功的關鍵在哪里?如何概括它的企業文化?
陳嘉良:聯邦快遞的企業文化可以概括為“員工、服務、盈利”。我們始終相信,只要企業對員工好,為員工創造好的環境,員工就能給客戶提供好的服務,客戶對企業滿意,企業自然能創造更多的盈利。但公司賺錢後不只是分錢給股東那麼簡單,還會再投入到員工的栽培上。“員工、服務、盈利”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循環。以人為本的公司文化是聯邦快遞能留住人才的核心。
●內地物流企業當自強
一直知道中國物流企業與世界級物流企業相距甚遠,但究竟有多遠?直到中國國際物流業論壇召開,與世界級巨頭接觸,才不比不知道, 一比嚇一跳。
以美國聯邦快遞為例,飛機677架,中國所有航空公司飛機相加都少過它;每年10億美元,維護開發計算機系統;信息化程度高得驚人,客戶隨時可通過計算機,查閱貨物正在哪架飛機哪輛車,行走在哪個街區上,遲到一分鐘,全額返還運費。反觀國內大部分物流企業,最愛標榜的是運輸車若干、倉儲若干,再厲害點,就列出一些國內網點。至於信息化和供應鏈管理,即便有,也只是個別企業,且不成規模。
面對行業統治型的對手,無論軟硬件,國內物流業都遠不是對手, 硬碰死路一條。先天不足的國內物流企業,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做大求全,全國拼命鋪網,然後等著巨頭兼併收購,一夜暴富, 再金盤洗手。聯邦快遞今年初用4億美元收購了中國的大田物流快遞網絡;另一條路是,既然再大也大不過資本巨鱷,那麼選擇做強而不做大。
與其血拼對手的“大”,不如專注對方的“小”。 連希臘戰神阿喀琉斯都有腳後跟的軟肋,外企巨頭一樣有。其軟肋就是網點空白,尤其是中國的二、三級城市。依照世貿協定,中國物流市場去年12月11日才放開,外資還來不及布點中國市場,不惜鉅資收購大田快遞網絡,看中的就是彼之網點之長,能補其之不足。所以以資金換時間,用最快速度切入內地物流市場。再者,面對中國愈來愈興旺的物流業,外企不可能通吃,只能抓大放小。二、三級城市,將是大部分國內中小物流企業的用武之地。韜光養晦,以空間換時間,把自身做強,內地物流企業於無聲處崛起,並非沒有可能。(來源: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