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1日電/雖然自伊戰以來布什總統已經屢遭責難,但今年布什挨批尤勝於往年,直接導致中期選舉共和黨的慘敗。數部剖析布什推行的錯誤政策的書籍,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讀者對伊戰的態度。
環球時報報道,今年3月,《紐約時報》首席軍事記者邁克爾•戈登推出新作《眼鏡蛇2──進兵伊拉克的內幕》。戈登通過秘密渠道,掌握了美國政府准備、發動伊戰的真實情況,揭示了總統布什執政以后急欲掌控軍權的想法,暴露出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好戰黷武的個性。6月,以揭露布什政府推行政治愚忠政策的《忠誠的代價》一書而聞名的《華爾街日報》記者朗•薩斯金德,發表了《百分之一主義:美國自9•11以來的反恐內幕》。薩斯金德發現美國情報機構屢犯錯誤的原因來自布什政府的高壓政策。因為副總統切尼定下原則:有關恐怖分子的情報,即使有1%的可信度也要當成100%對待。薩斯金德徹底批判布什在伊戰中表現出的偏執的宗教主義狂熱。7月25日,《華盛頓郵報》軍事記者托馬斯•雷克斯,推出《大敗局: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冒險》,詳細調查美軍指揮部門的種種失誤,及其所導致的大量無謂傷亡。
到了9月,美國國內推出的批評布什的著作更加勢不可擋,一個月推出3本。9月8日,《新聞周刊》調查記者邁克爾•伊西科夫發表《傲慢:謊言、丑聞和對伊拉克戰爭的兜售》。伊西科夫在書中重戳布什政府的致命傷:以假情報作為發動伊戰的根據。9月19日,《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蘭克•裡奇寫的《有史以來最大的謊言:真理的衰亡之路──從9•11到卡特裡娜》面世,作者把幾年的事件拼成完整畫卷:“9•11”爆發后,美國人民團結一致抗擊恐怖主義,布什政府卻為攫取政治資本貿然把美國推進一場無望之戰。9月30日,應讀者強烈要求,曾報道“水門事件”的鮑勃•伍德沃德提前兩天出版《否定之國:戰爭中的布什(第三部)》。
報道說,從分析伊戰的角度講,雷克斯的《大敗局》分量最重。普利策獎得主雷克斯,23年來身臨索馬裡、海地、波斯尼亞、馬其頓、科威特、土耳其、阿富汗等國報道美軍情況,是軍事分析專家。自伊戰爆發后,雷克斯五進五出伊拉克,長期堅守前線,對戰情十分了解。《大敗局》全面審查伊戰,從戰爭部署之日一直寫到今年伊拉克境內武裝暴動白熱化。《大敗局》前半部與《交戰狀態》、《眼鏡蛇2》等書主題類似,但軍事專業性極強。雷克斯認為,2003年8月約旦駐伊拉克使館被炸以后,伊拉克國內武裝暴動驟起,真正的戰爭才開始。因此,《大敗局》全書重心在后半部,雷克斯在書中譴責美軍指揮層對武裝暴動毫無防范,暴亂爆發后採取常規戰略打壓,不但遭慘敗,而且助長了暴動者的氣勢。
雷克斯對戰情太了解,跟軍隊太熟悉,他幾乎看得清每個指揮官走錯的每一步棋。批評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及其助手沃爾福威茨等,美國人已經聽膩了。雷克斯對美軍前線各級指揮官的揭露,才是《大敗局》的真諦。雷克斯批評2003至2004年度駐伊美國最高文職行政長官布雷默,在職期間實施了一些災難性的減兵措施﹔指責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弗蘭克斯“制訂了美軍有史以來最壞的作戰計劃”。
雷克斯牢牢抓住當今美軍面臨的最大威脅:武裝暴動。雷克斯認為美軍犯了嚴重錯誤:首先,自從佔領伊拉克開始,美軍就沒有認識到維護秩序的重要性﹔第二,當暴亂逐步升級以后,美軍隻顧嚴懲肇事者,不考慮如何贏得民心,大規模搜捕與鎮壓措施給美軍制造出更多的仇敵,而當美軍用血的代價把許多城市從叛亂者手中奪回以后,不注意保護勝利果實,致使城池得而復失。雷克斯指出,美軍把當年在越南戰爭中用血換來的教訓遺忘殆盡,在軍事訓練中不教授戰士任何反暴亂措施,因為美軍領導層愚蠢地企圖永遠拋掉對於越戰失敗的痛苦記憶。
當伍德沃德把筆指向布什,“勇敢的”美國總統真該發怵了。伍德沃德,這位當代美國新聞界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30多年前揭發“水門事件”,總統尼克鬆因此辭職。伍德沃德坐鎮華盛頓30余載,至今仍令白宮生畏。那些拒絕採訪的高官,隻要接到伍德沃德的電話,立刻有問必答。伍德沃德利用在輿論界的高威望,遍訪白宮與五角大樓所有決策人物。
自從伊戰爆發以來,伍德沃德寫過兩本書,第一本書還夸了夸布什,被共和黨拿出來到處宣傳。但是經過深入了解,伍德沃德發現白宮存在嚴重問題,在新書《否定之國》裡,他為美國最高領導層繪制了一幅災難性的畫像。伍德沃德通過對包括前中情局局長特尼特、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本人在內的一系列重要人物的採訪,了解到伊戰以來美國領導層的決策過程內幕。《否定之國》中最震驚美國公眾的部分,是書中昭示出來的美國領導人不負責任的決策方式。伍德沃德告訴讀者,正是美國領導階層的主觀因素,才把美軍拖入戰爭失敗的深淵中。
在《否定之國》中刻畫的諸位伊戰決策人物中間,拉姆斯菲爾德的形象最鮮明醒目。這位年過70又被總統布什請出來執掌軍權的老人,狂傲自大,咄咄逼人,自以為是。拉姆斯菲爾德抱定一個不切實際的信念,就是把美軍改造成一支高效、精簡的軍隊,在伊戰過程中力圖速戰速決。當他簡化國防部的措施受挫后,竟大叫:“現在的國防部好像一把生鏽的劍,我們基本上是現在磨劍,等下一任總統才能用!”拉氏言行狂傲的事例不勝枚舉,在召開重要會議時,他竟然親自動手把自己不喜歡的高級官員的座位搬到最后一排。每遇重大決策問題他都自行其是,國務卿賴斯隻能對布什苦笑。當卸任的美軍駐伊拉克長官加德納向他表示對戰事的憂慮時,被他一句話頂回來: “我們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拉姆斯菲爾德現在辭職了,但是美國領導層的風格不會改變。《華盛頓郵報》在評論雷克斯的《大敗局》時指出:“雖然來自伊拉克的消息總是佔據報紙最搶眼的標題位置,但是讀者卻無從知曉局勢發展的方向和背景情況,雷克斯的作品讓我們能夠把一系列近乎絕望的事件鑲入一個宏觀的政治格局。”此話似乎適用於所有這類作品,它們令美國讀者加深了對布什政府種種政治與軍事決策的認識,也將助長美國公眾對最高權力階層的批評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