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金融城新市長面對人才挑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02 03:53:53  


  中評社溫哥華12月1電/ 倫敦金融城新任市長史達德說,面對各方的競爭壓力,倫敦金融城要保持它在世界金融市場的第一把交椅,人才是關鍵。 

  據BBC報道,史達德周四(11月30日)接受採訪時指出,吸引和培訓人才,始終是金融城的一大挑戰。這也是倫敦的成功要素。史達德是倫敦金融城第679任市長,上任前是跨國會計事務公司普華永道的資深顧問,此前五年任普華永道中國公司首席執行官。 

  "學習之城" 

  他在11月14日,上任後的第一周,就宣佈他在一年的任期內,工作主題是向全世界推廣倫敦的商務培訓、教育和專業進修。他選擇的口號是:"倫敦金融城 - 學習之城"。他說,吸引、培訓和留住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是個良性循環過程。如果你是最好的,人們就願意來你這裡﹔而最優秀的人才又能幫你保持最優。所以,必須保證這個輪子不停地旋轉。 

  為了保持這個良性循環不斷,就要避免作一些"愚蠢的事",比如,因為擔心恐怖主義而收緊對簽證的限制,或者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除了技術基礎,稅制、監管和城市生活設施,還有安全保障等,都關係到金融城是否能吸引到最優秀的人才。史達德對跨國培訓、技術和經驗分享非常看重。他說,這不光是說一個國家的人可以向其他國家的人提供一些知識。以他自己在中國五年的工作經歷為例,知識的轉讓是雙向的。他說:"比如,在戰略規劃方面我就學到很多東西,在談判和技巧方面也學到很多。中國人非常聰明,他們能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能找到最容易而又不致於引起衝突的方法來達到目的。" 他選擇跨國學習為金融城本年度的主題,另一個原因是,他認為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相互學習,通過瞭解增進理解,有利於出現衝突時更好地解決分歧。 

  "倫敦製造" 

  金融業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這在倫敦最明顯。所以,史達德強調,金融城是個國際城,在倫敦學習並獲取金融專業資格,更多是國際資格,而不單純是英國資格。史達德說,這種帶著"倫敦製造"標記的專業知識,對全世界的專業人士都有很高的價值,因為這是他們進入全球金融服務行業的入場券。這個"國際城"概念,在不少人腦子裡可能需要轉個彎才能理解。比如,金融城市長代表的不光是英國公司的利益,也代表在英國,在倫敦的外國公司的利益。但史達德強調說,新倫敦是個國際地帶,只是保留著英國的一些傳統形像。 

  正因為如此,在倫敦"鍍金",獲取專業資格證書,更具"國際性", 更具"流動性",即基本上國際通用,也許除了美國。英國的專業資格培訓考試,不光有英國資格,也可以選擇國際資格。他說,國際化是公司所希望的。跨國企業希望自己的雇員具備國際通用的專業技能和資格證書。當然各國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方面的知識很重要,但大體上,有國際認可的證書和技能,對公司和員工都有利。 

  "公司的國籍" 

  不過,在現實中,如果倫敦證券交易所被美國的納斯達克收購,很多人感情上會無法接受。史達德說,這無可非議。就像心臟和大腦,一個是情緒化的反應,而另一個是理智的決定。應該理智地看這個所有權的"國籍"問題。他說,在證交所這件事上,重要的不在於所有權落入誰的手裡,而在於市場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從而推低成本﹔能不斷吸引各國的公司來上市交易﹔其次,是它受到怎樣的監管。如果倫敦證交所接受美國式的監管,那就會出現美國股市遇到的那些問題。英國財政部已經表示,如果倫敦證交所被外資收購,仍接受英國法律和規則監管。 

  監管理念 

  他還用交通燈為例,說明金融監管的邏輯。紅燈停,綠燈行,這是原則,可以比作企業治理,而交通規則,可以看作是監管。問題在於監管的程度怎麼才算適當,而這取決於不同市場上參與市場活動者的道德品行。遵紀守法、道德品行水準較高的地方,不需要苛刻的高壓的監管。史達德認為,適當的監管是必要的,但世界上許多國家目前的監管機制都有可以改善之處。他解釋說,事情通常是這樣起來的:有人提出,什麼地方需要改,然後就開始定規則。不幸的是,出來的規則總是過於注重細節,而這就使得企業要付出昂貴的代價來遵守規則。他認為,美國目前就是這個問題。他說,美國的"薩奧法"政治因素較重,匆忙出台,對美國金融市場造成的傷害,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