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2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社評,指出新加坡土地面積有限,目前估計約有680平方公里,大概相等于一些國家一般中等城市的大小。如果新加坡的人口增加到650萬,這裡將容納得下嗎?生活條件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又將會産生怎樣的變化?國家發展部長馬寶山日前的一項宣布,相信觸發了國人不少聯想。
社論指出,上星期五,部長在市區重建局的常年工作計劃研討會上說,2001年新加坡的概念總藍圖是以550萬人口作爲規劃依據,而五年後,新加坡人口已從390萬左右增加到將近450萬。目前經過中期調整,市建局日後將以650萬人口爲規劃依據。
部長並沒有指明新加坡將在什麽時候會達到人口650萬,他的這項宣布來自政府不斷未雨綢繆、長遠規劃的一個背景:從1971年便開始實行的“概念總藍圖”規劃,目的是預先爲新加坡未來四五十年的土地發展和基礎設施投資做好準備。
宣布構想的同時,馬寶山作出保證,只要妥善規劃和謹慎利用土地資源,新加坡仍有足够的土地來應付未來發展的需求。他也指出,當局不會忽視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居住環境須有良好素質,交通也要保持順暢。然而,在我們看,最主要的挑戰,還是在于他提出的:“新加坡是我們的家。”部長認爲,人們必須對周圍環境抱有“家”的感覺。
媒體訪問的社會學學者大都認爲,人口增長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對國家的歸屬感。固然,一個“可觀”的人口將確保新加坡的消費能力和增長動力,是新加坡的寶貴資源。不過,鑒于新加坡嬰兒出生率偏低,無論在過去或將來人口的填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靠外來移民。問題是,新移民如何順理成章地融入本地社會,與世代在此生活的本土人打成一片,不分彼此。
理想的做法,無疑是設定若干政策,確保本地公民優先享有政府的津貼與優惠;而與此同時,對新移民的素質進行篩選。但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之際,新加坡如何保有一個具備本身文化特色的“自我”,讓本土人親切地認同,而外來移民也心悅誠服地在這裏定居,並非只把新加坡光當作一個賺錢發迹的跳板,這確實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