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爾:倒扁開兩岸契機,政界莫再空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05 16:39:19  


盧卡爾:倒扁運動往後大概只得發揮孔夫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中評社香港10月5日電(作者 盧卡爾)倒扁運動已呈膠著狀態,無重大迹象顯示扁會自願下台或綠營立委會集體轉態支持罷扁,故運動往後大概就只得發揮孔夫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然畢竟這運動的爆發力超常強勁,參與的社會階層和波及地域都很全面性,的確已為台灣政局掀開新頁。

  首先,經此教訓,今後台灣主政者在貪腐方面的相關問題上必更嚴謹,風吹草偃上行下效,台灣政風應可因而受惠,當然是好事。甚至在大陸也簡接起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陳良宇此刻被拉下馬至少在表象上正可遙相呼應。

  儘管如此,倒扁應不只是為了反貪腐,否則不至只針對扁,國民黨現在的許財利等貪腐涉案人,甚至以前留下尚未了結的拉法葉等諸多特大貪腐案子都應被一併計及。就事論事,扁醜聞各案涉及金額不大,更有極琑碎枝節者,若單單只為了反貪腐,倒扁運動決不至如此波瀾壯濶。 可見運動必有他更重大的動因,先從運動的正反二主角說起。

  為什麼扁這樣失人心?醜聞固為導火線,群眾熊熊之怒火若非因扁六年來之失政和無能實無令致之。論及扁的失政和無能,得首推他一籌莫展的兩岸政策。扁兩岸政策之所以如此失敗,又得歸大陸當局一直拒與他交手為最真接的因素。扁本人對此至少須負一半責任。由於台灣有藍綠的對峙,大陸方面兩害取其輕偏向藍多過向綠,此本非扁所能控制。 

  但扁對“四不一沒有”根本言不由衷,時而展露台獨基本教義派司馬昭之心,翻雲覆雨,完全不顧“君無戲言”的作法,令大陸當局更存戒心,則是扁咎由自取。倒扁運動將此刻之扁更推向台獨基本教義派死角,恰正也折射出較多的中間群眾不認同扁之兩岸政策。

  另方面,為什麼只有施明德才能如此成功造勢,宋楚瑜、馬英九不久前之類似嘗試却無功而罷?答案當然不是因為施比宋、馬二人更有資格以反貪腐的理由來反扁,且不說馬恰是素享盛名的乾淨先生第一名。 

  答案也不在施的個人能力或風格;否則他何以在高雄市長選舉只獲區區六千票、又輸立委席?南北選民雖有差異,但決不至及此懸殊程度。

  正確答案無他,主要正在施之非藍非綠現被冠名為“紅”的政治立場乃大勢之所趨。 

  施廣受群眾熱烈回應,足證他為背負台獨理念十字架共坐25年半長牢的事績若非受倒扁運動群眾所仰慕,必也非受其等所排斥,亦可佐證台獨作為一種理念已漸被包括中間民眾在內的主流民意所習焉不察之。 

  然理念歸理念,現實歸現實,施目前的統獨立場已清楚移向較務實的中間路線。最佳例證在他於倒扁近日期間不旋踵即依“維持現狀”之論調駁斥扁重提憲改領土之議, 

  他又聲稱不反對以歐盟方式接受一中原則,公開突破綠營對一中原則之長期禁忌。施自深綠至淺綠而變紅的轉向,現與藍的一貫立場和主張已有重疊,無怪乎他可以和宋楚瑜及馬英九分享倒扁廣場的平台。 

  施的這種立塲變換必無所逭逃於台下廣大群眾之視線所及,是必有其普遍之認受性的緣故,益證務實的中間路線可謂已是台灣藍加淺綠和紅的主流民意的選擇。 

  上述施扁之間在統獨立場上的相反走向,經由倒扁運動所彰顯,見微知著,台灣今後的統獨光譜勢必需要改寫。

  自此之後,民進黨主流的唯一明智抉擇也只有更向中間路線落實,拋離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台獨綱領;08年的候選人,無論是蘇貞昌、或呂秀蓮、或其他人選,為爭勝算都別無旁擇。 扁在任一直只敢說却始終做不了的台獨基本教義路線已被現實證明是死胡同一條。

  倘若作為綠營主流的民進黨果能作此明智抉擇,則台灣藍綠紅正可在對台灣前途最有決定性的統獨大問題上取得共識,進而可不分朝野齊心向北京當局力爭兩岸關係之根本改善。 

  果如此,藍營在兩岸問題上向較務實的優勢難免將無以為繼,則藍營唯有另創更上一層樓的兩岸論述和主張才足維持優勢,馬英九作為藍營首腦所面對的挑戰也就更大。 

  馬過往在大陸民主上所堅持的既定立場之論述,姑且不究其是非曲直,若純粹從務實的兩岸政策角度而言,是必有待調整,現實的大環境勢將不依馬的個人意志為移轉。
  
  扁的任期已所剩無幾,至遲明年三月民進黨接班人選出爐之後,他必將是十足的跛腳,後扁時代迫在眉睫,故現在倒扁或罷扁俱非首要之務。 反而是台灣政界能否善加掌握這運動所反映出台灣民心在兩岸統獨問題上朝中庸取向傾斜的大趨勢,才是更具深遠意義的考驗所在。

  中國有句古話:“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周易繫辭上傳),道理很可適用於今。台灣政局能否剝亂復治,一切但看現階段台灣藍綠紅的各邊政治人物能否緊抓機遇力創新猷,為兩岸關係止濁揚清,台灣乃至一定程度之全中國的安危福禍實都有賴之。(作者 盧卡爾,法律博士 美國律師)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