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佳龍認為“經濟牌”不見得會成為“總統”選戰主軸,關鍵因素還是台灣意識。(林佳龍提供)
|
|
林佳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中評社記者 鄒麗泳攝) |
中評社台北1月1日電(記者 鄒麗泳、林淑玲專訪)研究民主化與選舉的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總統府副秘書長”林佳龍接受中評社專訪時稱,“總統”大選是國民黨的“最後一役”,如果馬英九輸了、黨產也花光了,國民黨將會瓦解。如果民進黨輸了“總統”大選,並不會因此而消失,因為黨的路線很清楚,沒有執政包袱,也還有許多菁英可以有所作為。
林佳龍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以學者身分對時局提出諸多觀察。曾任民進黨秘書長的他直言,民進黨在經濟表現及政黨形象有失分現象,尤其在年輕族群方面流失較多,這是警訊。
他說,民進黨幾年前一直代表進步改革的力量,近年受執政包袱影響,受困於朝小野大、媒體弱勢,政黨形象逐漸下滑。民進黨20-30歲的支持群以往大幅領先國民黨,現在幾乎打成平手;教育程度則呈現兩極現象,國中以下程度支持民進黨居多,高中及大學這一塊國民黨占優勢,研究所以上、博碩士又是民進黨領先。綠軍支持者呈現知識兩極化及世代經驗落差的情況。
不過,林佳龍認為,只要經濟維持在一定程度的成長,他相信“經濟牌”不見得會成為“總統”選戰主軸,關鍵因素還是台灣意識。
他分析,M型社會是全球化的普遍現象,人民對近來台灣的經濟表現確有不滿情況,但這不能完怪罪於民進黨政府或陳水扁個人。政府基本的策略是擴大公共投資和增加就業機會;但因台灣有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以及政黨對立、朝小野大、嚴重社會分岐等因素,使經濟發展到受到制約。
針對台灣意識的成長,林佳龍指出,根據民進黨調查,以統獨光譜1到10分計算,2005年中間選民是5.75分,2007年成長到6.10分,顯示中間選民的統獨分數是往“台灣獨立”方向前進。
他表示,在這項調查中,民進黨的統獨分數從2005年到2007年從6.78分上升到7.53分;但民進黨支持者卻高達7.82分,這顯示民進黨支持者比民進黨更獨。
林佳龍認為,這也是去年“紅衫軍事件”時,民進黨支持者比民進黨表現更堅定,立場更鮮明的原因。至於,同屬泛綠陣營的台聯統獨分數則從7.57分降到6.96分,台聯因路線調整,獨的分數跟著下降。
在同一項調查,林佳龍表示,國民黨分數從2005年到2007年從3.57分小降到3.53分;親民黨則從3.62分降到3.14分,明顯看出,國親兩黨向右靠攏。正因為統獨光譜表顯示,獨的平均分數上升、中間選民朝台灣主體意識位移,他認為,這便是台灣主體意識基本盤擴大的重要論證。
針對十一天以後的“立委”選舉,林佳龍認為,國民黨如果贏得“立委”選戰,在軍公教階層可能會產生“西瓜效應”。但就泛綠支持者而言,究竟是“西瓜效應”或“鐘擺效應”並沒有那麼絕對或必然,也可能因此引發綠營的危機感。
林佳龍認為,322“總統”大選最關鍵因素是“台灣主體意識”與“國家認同”。民進黨執政八年,“台灣主體意識”大幅增加到近七成,按理說民進黨的基本盤是擴大的。民進黨“立委”選舉如果選得不好,還必須取決於“總統”參選人如何體察並爭取民心,政治領袖必須有很強的政治敏感度去掌握浮動的人心,這部分還須進一步觀察。
至於民進黨“立委”選舉一旦敗選,兼任民進黨主席的陳水扁是否請辭黨主席,以示負責?林佳龍並未正面回應,僅淡淡表示,最重要是“立委”的感受,以及黨內是否團結。黨籍“立委”候選人是不是感受到陳主席已經全力輔選。但他也稱,民進黨一直是一個勇於檢討和改革的政黨。
林佳龍回想他擔任民進黨秘書長時的2006年政治情勢,當時紅衫軍強烈要求陳水扁下台,原本在三合一選後幾乎潰散的民進黨,卻因支持者主動站出來,力挺本土政權而渡過危機。
他又舉例,2006北高市長選舉時,藍軍因為急欲重新取得執政權,民調顯示,藍軍支持者一定會去投票的比例比綠軍高一成五左右;但是,選前最後幾天陳水扁及林義雄南下催票,時任民進黨主席游錫堃也進駐高雄,鼓舞綠軍選民,士氣很快帶動並燃燒起來,高雄市最後由陳菊勝選。
民進黨面對外部大環境不利因素卻能逆轉,研究選舉的林佳龍認為很值得深入探討,他對台灣選舉的變幻無窮直說“很詭異”。因為,一起事件或一個失誤都可能影響選舉結果,政治人物對於民心動向必須很敏感。
林佳龍,台大政治研究所博士班,1991年赴美國耶魯大學深造,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隨後在聯合國高等研究所擔任研究員;返台後曾在中正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爾後出任“總統府國安會諮詢委員”、“新聞局長”兼“行政院”發言人、民進黨秘書長,目前為“總統府副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