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秋興(左)與郭偉峰(右)談農業發展。(中評社 黃柏凱攝) |
中評社高雄4月24日電(記者 張啟芳)中評社日前在屏東縣深入採訪,楊秋興“政務委員”予以高度重視。為此專程從台北南下高雄與中評社高層訪問團會面,聽取中評社採訪時獲得的農民、漁民的各種意見和要求,並且即時做出回應。他表示,中評社的走親採訪十分有意義。
負責督導農業的楊秋興認真聽取了中評社高層關於屏東縣農民、漁民的要求,並表示他高度重視所有問題。
針對農漁產品銷售大陸情形,楊秋興表示,銷售大陸市場都有在規劃,近期先出幾個貨櫃試試“綠色通道”,即快速檢疫、通關,如果試的很順,兩岸協調成功後,他對大陸市場抱很大希望。對農漁民向中評社反映的石斑魚、農產水果價格被少數承銷人控制、銷售怕收不到錢的情形,楊秋興說,這都要與大陸積極協商解決問題。
楊秋興說,台灣這麼小,農田就有22萬公頃休耕,休耕補助達台幣100億元,農發基金1千億都快發光了,但若不休耕,稻米又生產過剩,稻米的安全存量是30公噸,目前卻高達65萬公噸,因成本太高不能外銷,只能用援助方式出口,台灣生產的良質米如果能銷售到大陸或是香港等地,有了銷售通路或是契作,農民就願意耕作,甚至吸引年輕人回鄉,製造很多工作機會。
楊秋興表示,政府很多政策都不錯,像“小地主、大佃農”,政府協助老農將土地釋放出來讓年輕人耕作,政府還有“培耕”計劃,農作訓練36小時,小地主、大佃農配合農村再生,搭配起來很完美。他指出,日前去看了三芝共榮社區,當地農村原荒廢,現在恢復起來,順勢帶進來很多觀光客,年輕人也願意回鄉生產,“培耕”計劃由下而上,社區自己經營,又有觀光有收入,台灣有2千多個農村,依照這個模式持續下去,對農民幫忙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