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雲林西螺大橋一甲子 見證台灣近現代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29 00:38:47  


通車60年的西螺大橋封閉半年整修,迎接下一個甲子。(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雲林8月29日電(記者 趙家麟)橫跨台灣最長河川濁水溪的雲林西螺大橋,是西螺的知名地標,也曾經是台灣西部縱貫公路的交通要衝。75年前由日人開始建造,歷經二次大戰工程中斷,最後靠美援復工,在台灣人手中完工,通車已近60年,見證了台灣近現代化的歷史。

  西螺大橋橫跨濁水溪,兩端分屬雲林縣西螺鎮與彰化縣溪州鄉,橋長1939.03公尺,橋寬7.32公尺,分31拱,紅色鋼鐵桁架橋身,特別顯眼,目前僅供中小型車通行,彰化縣及雲林縣政府均將西螺大橋列入該縣的歷史建築保護。

  西螺大橋的建造過程,也是台灣近代史的寫照。最初,於1936年由西螺地方人士成立“西螺架設濁水溪人道橋同盟會”,向當時的日本殖民政府陳請建造,橋樑起始於日本規劃設計。

  1937年動工後,濁水溪夏日不時有洪湍,橋樑工程主要利用冬季枯水期施工,以減少施工的障礙和危險,因此到1940年完成32座橋墩。

  二次戰爭爆發後,日本積極向大陸與東南亞進軍,軍需日絀,鋼鐵又是重要物資,因此對鋼鐵材料需求孔急,最後竟然動到西螺大橋的頭上。建橋的鋼筋被運到海南島修築碼頭,使得工程被迫中輟。只有橋墩、沒有橋面的西螺大橋,就這麼走過了12年。

  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戰敗撤離、台灣光復,但國民政府又面臨經濟上的斷炊無力復工,國共內戰後期,國民政府的美援也停止,西螺大橋完工依然遙遙無期。

  至了1950年,隨著韓戰爆發,美國重新評估台灣的戰略地位,中斷的美援又在1951年重新恢復,進一步援助價值113萬美元的鋼筋,讓停工長達12年的西螺大橋於1952年再度開工,最後在台灣人手上建造完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