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奇昌昨日參與“兩岸關係發展之新情勢與展望研討會。(中評社鄒巧韻攝) |
中評社台北12月23日電(記者 鄒麗泳)民進黨主政時的台灣海基金會董事長洪奇昌22日指出,兩岸未來一定是要和平發展,不能用政治力量強壓台灣社會,兩岸應該有更多對話,他期待跟大陸朋友做更多建設性對話,也希望民進黨是一個反省能力、有處理兩岸能力的政黨。
章亞若教育基金會主辦的“兩岸關係發展之新情勢與展望”研討會22日在台圓山飯店舉行,圓桌論壇探討“新情勢下兩岸協商對話展望”,由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高希鈞擔任主持人。民進黨主政時的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綠營政治評論員陳淞山、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高輝、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教授劉紅、廈門大學台研所教授林勁等與談。
洪奇昌針對引發紅藍綠交鋒的“中國認同”及“我是中國人”議題,做出回應。他表示,馬英九執政後,外界原本認為“中國認同”會上升,2008年以後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機遇期,但為什麼台灣的中國認同反而變低了,兩岸應該共同思考並了解挑戰與差異在哪裡?
洪奇昌說,當我們在這邊說“我們都是中國人”,現實基礎是什麼?他舉台灣政治大學的研究,我是中國人只占4.1%,今天有人在這邊說“我們是中國人”,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及台灣社會多數意見可能與在場很多人的想法不一樣。
他指出,大陸容易它歸類的原因是,兩蔣時代,過度醜化共產黨,造成很多人恐共,接著李登輝時代提出“台灣人的悲哀”並啟動本土化運動以及之後的陳水扁,大陸用這種觀點來解釋“中國認同”低落的原因,這樣是不是符合台灣的現實?
洪奇昌舉例,江陳會達成18項協議,但很多中南部民眾會問,這是誰的兩岸政策?他於2009年在成都參加兩岸研討會時就跟在座的孫亞夫提過,很多台灣人民認為,這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加上台灣大財團“三合一”經濟利益的整合,這些整合展現在兩岸經濟利益上,跟台灣人民是不相關的。他們認為兩岸關係無關,實際政策與他們的感受有一段落差,而這樣的經濟利益沒有外溢效應,因此,人民感受不到。就算是再大的“鴻海模式”也不足以解決台灣的問題。
不過,洪奇昌也說,後來,大陸方面也了解這些問題,做了一些政策調整,重視三中,即中南部、中下低層及中小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