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古詩大解密 清代台灣走私內地很猖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6 01:00:56


台灣文學館舉辦“南方有佳餚”踏查活動,從古詩裡找台南的飲食文學地景。(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台南4月16日電(記者 趙家麟)從古典特找台南美食!位於台南的台灣文學館,迎接今年“博物館日”,推出“南方有佳餚”導覽活動,從古典詩中規劃飲食文學地景路線,由專家學者帶隊穿梭巷弄尋找台南府城的飲食記憶,詩作中也得一窺清代、日據初期兩岸農產經貿、甚至是走私的情況。

  “南方有佳餚——府城文學踏查活動”由台灣文館與台陽文史研究學會合辦,負責策劃的學者從台文館出版的《台灣古典詩選注3:飲食與物產》及《全台詩》中挑選16首代表詩作,做為踏查文本,在5月“博物館日”活動配合詩作規劃相關景點與路線。

  挑選的詩作,除了介紹一、二百年前的台灣農特產與美食,還反映出了許多兩岸人流、物流等經貿熱絡情景:

  “平原千頃盡良田,短畎斜開水貫連。早稻才收晚稻熟,橫洋偷載到漳泉。”乾隆16年(1751年)浙江錢塘人錢琦任巡台御史時所寫,描述兩百多年前的台灣,土地肥沃,田歲兩熟或三熟,產米甚多,當時雖有禁令不得出口,內地米價高昂,以致有偷載走私出口的情形。

  台南目前正是西瓜採收季節,西瓜自18世紀引進台灣栽種後,也被寫入詩中。浙江吳興人孫霖於1750年來台,就為西瓜運銷西渡的忙碌景象。“除卻風風雨雨天,分裝急喚渡頭船。深秋播種清冬熟,揀得西瓜貢大員。”作者描述台南的西瓜受歡迎,結實之時最忌風雨,恐怕損傷,擇日選摘,分為兩船西渡等。

  乾隆10年(1745年)任巡台御使的浙江仁和人范咸,為烏魚的捕撈寫了〈烏魚有引〉:“網魚競捕正頭烏,興味頻嫌至後殊。海堀引回憐瘦劇,船頭懸罟急徵輸。釣緡信足驕漁父,幻化無須誑老夫。曾食江鯔爭比得,芙蓉花裡好提壺。”描述南台灣捕烏季節的盛況,以及正頭烏與回頭烏的差異之外,還盛讚台灣的烏魚肥美,家鄉杭州的鯔魚與之相比,“遠不逮矣”。

  還有一首詩作寫到台灣人在清代就拿宜興壺泡台灣茶的飲茶風尚。清道光元年(1821年)以翰林任台灣道的周漪,寫了〈台人品茗〉“寒榕垂蔭日初晴,自瀉供春蟹眼生。疑是閉門風雨候,竹梢露重瓦溝鳴。”描述台南府城人喝茶皆自己烹煮,先手捧茶葉聞香,再放入供春小壺中,注入滾沸的熱水;詩作可見當時台人的瀹茶術,並且相當重視茶器,養了數十年的供春壺(大陸宜興壺),價值不菲。

  台文館翁誌聰表示,5月2日及3日的飲食文學地圖踏查,挑選的文本內容物產豐富,涵蓋了嘉南平原盛產的米、糖、番薯,和香蕉、西瓜、芒果等水果,以及西南沿海地區的曬鹽,和各種水產品:烏魚、虱目魚、蚵仔;同時也不忘神遊販售各種生鮮食材的菜市場。接著再從美味小吃擔仔麵一路到高檔的魚翅料理,想像在昔日酒樓吃台灣菜,聽藝旦唱曲的宴飲情景;從詩人的飲食書寫去感受昔日府城既傳統又時尚的生活情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