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復興論壇現場圖片(中評社 趙宇鵬攝) |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中評社報道組)中華文化復興論壇13日進行小組討論,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鄭又平代表第三小組在下午做總結報告,對組內探討的兩岸文化交流,尤其是青年文化交流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兩岸未來文化交流可能存在的方向做出說明。
鄭又平說,第三組討論首先從宏觀層面探討中華文化的本質、中華儒學文化與西方的霸權的對立,又從傳統和創新角度出發,探討了是否應該建立新傳統。
鄭又平介紹說,討論中有人強調,應該先有文化復興,才能產生文化創新,最後得到新的中華文化的內涵,並且這個內涵要有利於“兩岸一家親”。
他說,第三組非常關切兩岸青年和他們的文化交流。小組就台灣青年文化和政治認同展開討論。組員們都注意到,港台兩地都出現了一股逆流。根據台灣中研院社科所研究發現,在2010年,23-34歲的台灣年輕人有43%支持“台獨,2012年是46%,2013是49%,2014是56%。
來自台灣交通大學學生張智琦調查發現,大陸對台灣經濟上的讓利未必對台灣大學生產生效果,甚至有人未必接受“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對此,討論中認為,這種所謂的“天然獨”並非天然形成的,其實是幾股政治力量交錯產生的。
那麼如何面對這種情況?鄭又平繼續介紹說,有大陸學者觀察到,台灣有文學“台獨”。台灣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顯然有偏差,我們要面對兩岸的這種差距。有人提出,兩岸要找到新的載體,就是“兩岸社會”的概念。兩岸要找一個新的集體社會的認同感,塑造新的命運共同體。
王英津說兩岸應該共同努力,探討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在“一中框架”下的“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也有人提醒說這個構想不錯,但“一國兩制”在台灣已經被污名化,有學生會直接排斥。第三組還探討了兩岸的政治現實。
對此,夏潮基金會的陳福裕強調,要去創造新的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共同的歷史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