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金門搭船約一個小時就到廈門(中評社 范穎薇攝) |
中評社廈門7月29日電(記者 范穎薇)深巷里花影綽約,牆頭上藤蔓攀延,復古的西洋樓在花影樹蔭下若隱若現,這裡是廈門鼓浪嶼,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更是了解兩岸歷史文化的好去處。昨日,“大陸台生台灣史暑期研習營”的學子們一同來到了廈門鼓浪嶼,在感受這片文藝清新土地的同時,一同回顧這片土地所孕育的兩岸故事。
早在明末時期,鼓浪屿便與台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了從荷蘭人手裡收復台灣,有一段時間在鼓浪嶼練兵。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在高24米,三面臨海的鼓浪嶼東南端覆鼎岩上安放了一座鄭成功像。鄭成功像面朝波瀾壯闊的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寶劍,形象挺撥剛勁,氣勢雄偉,一直遠眺著寶島台灣。
除了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故事外,鼓浪嶼也見證了兩關關係從敵對到友好發展的變化。“曾登岩頂雨瀟瀟,今望浯洲浪漸消。隔岸彼門一咫尺,東風何日助西飄。”二十世紀中後期,兩岸關係緊張,國共雙方在金門的和廈門隔海炮擊,直至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抵達大陸展開“和平之旅”後,兩岸開始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如今,兩岸交往密切,從金門搭船約一個小時就到廈門,廈門搭渡船不到五分鐘可抵鼓浪嶼,鼓浪嶼更是台灣同胞到大陸旅遊的首選之地。
此次研習活入動從“兩岸一家親”理念出發,以“台灣史”為主題展開,課程設置針對性強,內容豐富而具特色。其中,汪毅夫教授主講“中國制度史專題”,陳孔立教授主講“中國移民問題專題”,鄧孔昭教授主講“明鄭史專題”,林國平教授主講“台灣宗教信仰概論專題”,林仁川教授主講“荷據時期的原住民專題”,陳支平教授主講“台灣社會經濟史專題”。這些專題講座,為台胞青年學子與知名學者之間面對面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助於台胞青年學子開闊視野、明辨是非,樹立正確史觀,增進共同認知。
除主題講座之外,主辦方還安排了鼓浪嶼、集美大學、永定土樓、閩台緣博物館等參訪活動,親身感受兩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歷史文化和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