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整肅高層兼職的背後,是這個壟斷性行業的潛規則。儘管按照中國加入WTO的承諾,今年底成品油批發市場將會完全開放,但如果油源仍然控制在國有兩大石油巨頭手中,兼職這一怪現象將無法杜絕
中石化清理門戶的事情,最初是以正面報道的形式為人們所知。
10月20日,《中國石化報》在其頭版顯著位置以《領導人員兼職清理取得成果》為題,報道了中石化集團清理其集團
|
數萬家民營油企徘徊在兩大國有石油巨頭的門前,為了獲得油源,他們不得不付出額外的代價。 |
公司黨組管理的領導人員不規範兼職及收取規定外收入工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該報的主管部門是中國石化集團公司。
這次清理的結果令人吃驚——中石化集團黨組管理的領導人中共有124人主動辭去或免去不規範兼職226個,不規範兼職人數和職務數比整改前分別減少26%和21%。共有132名領導人員自覺退繳了領取的規定外收入。但報道並沒有透露退繳的具體金額。
對於內部清理兼職行為的解釋,《京華時報》報道引用了中石化集團董事長陳同海的話:“賺外快不僅影響領導人員本職工作,損害領導人員形象,而且影響黨群幹群關係。”
據《京華時報》報道,此次整頓重點是:未經總部批准的各類兼職,包括所在單位所屬的全資子公司、分公司,所投資的控股、參股經營單位,以及所在單位以外的三產企業等兼任的董事、監事及顧問等職務。
這次中石化的內部整頓部分回應了自今年5月開始的壟斷行業高工資的社會大討論,對中石化集團順應民意,自行清理門戶的舉動,社會給予了正面的評價,但此舉卻絲毫沒有涉及壟斷巨頭管理人員在民營油企的兼職問題。
據本報記者瞭解,從1998年起,處於壟斷地位的國有石油企業,其管理人員兼職行為不僅僅發生在其企業內部及子公司。國有石油企業管理人員在民營油企兼職也是業內心照不宣的事實。與民營油企的利益交換,也是部分國有石油企業管理人員高收入的來源之一。
目前中國民營油氣企業已達2萬多家,擁有100萬員工。但其賴以生存的油源卻仍然控制在兩大國有石油企業手中。
●兼職現象的誕生
“我最想回到的就是1998年以前那種狀態。”哈爾濱市龍慶石化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友山說。
1998年成為“兼職現象”誕生的起點。在此之前,由於各個國有石油企業是分業經營,在成品油的煉製與銷售這一環節,市場主體是多元的。除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外,地方政府亦投資興建了相當數量的煉油廠。
在成品油批發環節,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佔有85%左右的市場份額,剩下的15%主要由民營企業瓜分。零售環節則由非國有企業唱主角,它們的市場份額占到60%左右。
民營石油企業由此進入了一個日進鬥金的輝煌時期。今年56歲的趙友山在1980年代末就先後進入石油批發和零售行業,他從地方政府所屬的煉油廠進油,向100多個與其聯營的社會加油站批發,同時自己還經營著7個加油站,一年銷售成品油30萬噸,年納稅額高達近400萬元。
當時因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只負責陸地原油的勘探與生產,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負責原油的煉製與化工,前者要從後者手中拿到成品油並不比民營油企更容易。“如果關係好,我們更容易拿到油。”齊放說。齊放是張家口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1991年進入成品油批發領域,到1998年,已有6000平方米的石油存儲實力。
到了1998年3月,一切都變了。
國務院宣佈重組石油工業,變分業經營為混業經營,組建兩大全業務的石油集團(中石油和中石化)。中國石油市場進入兩大國有寡頭壟斷的時代。第二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當時經貿委等八部門的38號文指出,兩大集團之外,不允許獨立的成品油批發企業存在。
其後的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又轉發了國家經貿委等五部門“關於進一步整頓和規範成品油市場秩序的意見”,該意見重申了兩大集團的批發專營權——成品油由中石油、中石化集中批發,並進一步賦予兩大集團以零售專營權——各地區新建的加油站,統一由石油集團、石化集團全資或控股建設。
“這對當時的民營批發和零售石油企業就是滅頂之災。”一位拒絕透露姓名的民營油企老闆說。民營油企沒有批發和零售權,就得求助兩大石油集團。但“不管是中石油還是中石化,都要求控股”。這是民營油企的老闆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不過,規定也並非鐵板一塊。雖然按照當時約定,以黃河為界,中石油負責北方12省份的油氣資源以及煉油、批發、零售等中下游業務,中石化獲得了南方19省份相同的業務,但是雙方可以彼此進入,於是就有兩家寡頭之間的地盤爭奪,這給民營油企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生存縫隙。
此時,無論中石油還是中石化都在極力擴張地盤,建設和並購加油站。“民營油企為了生存下來,不是投靠中石油就是中石化,但是有了些討價還價的籌碼——不被控股。”上述那位老闆說,“因為兩家競爭的關係,雖然我們不被控股,但是條件是得換上他們的標識,成為一家假控股的國有加油站。”
經本報記者多方求證,這種民營加油站戴上國有帽子的模式在當時較為普遍。但是“戴帽子”並非沒有條件,“條件就是我們需要繳納一定的管理費,根據批發企業或加油站的大小,每年要繳納幾萬元不等的管理費。”這位老闆說,“典型的城下之盟。”
身份的合法性問題解決了,但是和兩大國有石油企業的自營加油站相比,油源依舊是大問題,因為煉油廠基本控制在兩大巨頭手中,對於民營石油企業的成品油供應就成了有上頓沒下頓的“施捨”。
當時兩大石油巨頭採取的策略是擠壓民營油企,成品油來源就成了民企生存最大的障礙。於是很多民營批發和零售企業都聘請國有石油企業的管理人員在企業擔任兼職,頭銜不一,有的是以顧問名義,有的甚至是總經理的職位。
一種奇怪的格局由此形成,一方面是兩大石油巨頭不惜違規也要把社會批發和零售石油企業擠垮;而另一方面,因為這種潛規則形成的利益聯繫,民營油企依舊得以艱難生存下來。
而這種兼職現象在其他壟斷性行業則比較鮮見。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學者分析認為,以電力行業為例,相對比較封閉,上游資源的稀缺性不強。而石化行業相對開放和更依賴資源,國有石油企業對於上游資源的壟斷,使得這種兼職現象在石油行業比較普遍。
●一個積極的信號
對於中石化清理門戶的行為,民營油企老闆更願意相信這是一個正面的信號。“兩大石油企業開始規範自己的經營行為,對於民營企業不再是擠壓的策略。”趙友山說。
另一種意見則截然相反。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學者認為,在油源沒有放開之前,國有石油企業對於兼職行為的清理,將加大民營油企獲得油源的成本。但在壟斷沒有打破之前,這種兼職行為是不可能被杜絕的。
但不管怎麼說,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在壟斷行業高工資現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之後,中石化終於有了第一步行動。
今年5月,中央政府開始著手制訂新的收入分配制度,壟斷企業的高收入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反對壟斷行業高工資成為壓倒性的觀點。
除了兼職收入之外,兩大石油巨頭員工的高收入可以從它們過高的人工成本表現出來。國資委企業分配局去年完成的一份內部報告曾指出,中央企業人工成本增長較快,存在著超分配的苗頭。同時,中央企業相當部分帶有壟斷性質,其實現效益並不完全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
中石油集團2005年度將675.8億元用於人工成本,這一數字比中部大省河南一年的地方財政收入(537.5億元)還要多。以中石油職工114.01萬人(2004年度數據)計,人工成本年人均達到5.92萬元。
而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石化一家省級分公司2006年的人工成本預算是13億,管理層還為此叫苦不迭,因為此前的預算是16億,這家公司的職工總數不到2萬人,13億的成本人均就達6萬多元。而該省公司高層正常年收入更達80萬元。他說,在石化行業內部,收入差距也超過10倍。
但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兩家國有巨頭的壟斷地位將不得不鬆動。2004年12月11日,成品油的零售市場開放,一批民營石油企業開始從地下走到地上。隨之成立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同業商會。今年12月11日,成品油批發市場將會完全開放。
但即便如此,民營油企仍然在為這個行業的高門檻而發愁。去年6月,商務部公佈《成品油批發企業管理技術規範(徵求意見稿)》和《成品油倉儲企業管理技術規範(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社會意見。其中涉及到幾項硬指標,比如:成品油批發企業必須擁有30座以上自有或控股加油站,庫容不低於4000立方米,註冊資本不低於1000萬元人民幣。
這個標準幾乎將民營石油企業擋在石油批發企業的門外,後來,標準又從30家加油站變成了10家,而將油庫容積和註冊資金分別提高到1萬立方米和3000萬元。
但這依舊是一個高門檻。作為黑龍江省地方石油協會的會長,趙友山曾聯合三家地方石油商會與7家民營油氣企業聯名上書商務部,懇請對目前油氣流通領域准入政策進行調整。否則,他們將從此退出這一行業,其資產由中石化、中石油兩大壟斷集團按市價收購。
結果是,“成品油市場管理暫行辦法”修訂稿推遲出臺。據趙友山介紹,暫行辦法可能會取消10家加油站的限制,而保持油庫容積和註冊資金分別是1萬立方米和3000萬元的門檻。“標準將批發和零售分開,也是政府妥協的結果。”他說。
已經擁有14個高速公路服務區和數個加油站的齊放認為,對民營企業來說,油源仍將是令人頭疼的問題。他建議首先是參照國際油價加快國內成品油調價次數和頻率,其次開闢原油、成品油進口渠道,控制權不能僅僅控制在幾大國有石油公司手中。
■西方國家如何管石油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相關人士認為,西方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石油流通體制上採取的做法對中國石油工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據介紹,在監管的前提下,美國和加拿大的上游石油工業採取完全市場化的做法,其國內公司不僅具有同等的勘探開發市場地位,對外國公司也按照國民待遇原則一視同仁。
在美國,有大大小小石油公司4000家以上,加拿大也有幾百家。根據美國能源戰略,美國的中小公司石油產量占到了40%,中小公司在發展中表現出了在某一領域的獨特優勢,如優尼科等在中國均開展了相關業務。為了保障石油安全,美國在強調石油進口多元化的同時,增加國內油氣供應,擴大勘探領域,加強新區和新領域的油氣勘探,提高對已探明儲量的動用程度。美國政府通過徵收高額的資源稅賦,實際上也成為石油工業最大的受益者。
而巴西在1995年以前也一直採取國家石油公司壟斷經營的做法。1995年,巴西政府進行石油體制改革,取消了有關公司獨家壟斷石油勘探開發的地位,強化了政府管理部門的建設,同時對私營資本和外國石油公司逐步開放了勘探開發業務。
改革後,相當部分的陸上老油田出售給了私營資本,現在其國內已發現了多個億噸級的深海油田並躋身世界級石油公司之列。巴西的石油產儲量快速增加,其探明石油可采儲量從1993年到2003年翻了一番多,年產量也從1993年的3291萬噸增加到了2003年的7683萬噸,增長133%。據專家預測,以目前的產量增長勢頭,數年內巴西就可進入石油淨出口國的行列。(來源: 南方週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