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行董事長郭樹清。 |
說郭樹清是個“財經明星”一點都不過分,因為每次出現在公開場合,他都必然是媒體追逐的焦點。3月9日下午,在經歷兩個多小時的漫長等待之後,記者終於在政協經濟組駐地遇上了這位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中央匯金投資公司董事長,現任建行董事長兼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財經明星”。
在前往人民大會堂參加全體會議的車上,他接受了專訪。
記者:當前有關流動性的討論很多,但就流動性的基本概念卻一直沒有達成統一意見,您是如何認識流動性這個定義的?
郭樹清:我認為認識流動性應該看基礎貨幣。從企業、公司的角度來看,都有一個頭寸的問題,個人也是,你把錢都買了房,或者買了股票,就沒現金了,就是流動性不足。但是我們所說的流動性不是指微觀場合,而是指整個金融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整個國民經濟體系流動的標誌是什麼?就是要看基礎貨幣。
所謂基礎貨幣是指流動當中的現金,還有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就是存款準備金,這兩個數額比較高比較大的話,流動性過剩這個問題可能就比較突出。
銀行和銀行之間的借款為什麼不算呢?因為都算在存款裏了,要算的話可能就有重複計算了。個人的存款在銀行也已經匯總,因此無需另外計算。
記者:您覺得用存貸差來衡量流動性合適嗎?
郭樹清:這個肯定不準確。從理論上說,我的資金除了貸款之外,還可以買國債、企業債、金融債、基金、信託理財計劃等等,轉借給別人也可以,資金運用的渠道很多,不僅僅是貸款。
當然,我錢越多,使用的壓力就越大,因為這個錢不是白來的,商業銀行的錢都是要付息的,越多就意味著使用規模越大,放貸的積極性也就越高,整個社會經濟都擴張了。所以你說這個流動性為什麼讓它多呢?你控制住它不就行了嗎?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很難控制。
記者:為什麼說很難控制?導致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郭樹清:外貿順差、外匯儲備增長很快。我們這個機制又要維持貨幣穩定,外匯制度必須是強制銀行去買這個外匯。只要企業賣外匯給你,你就必須去買。現在匯率是7塊7,你拿一美元我就要給你7塊7,這個是被迫的,被動的。如果要改,匯率馬上就變了,可能變成7塊5、7塊4,急劇升值。商業銀行拿到外匯說我也沒有錢,那他就會馬上自動地把這個錢賣給中央銀行,所以對中央銀行表現為一年收購外匯兩千多億,按照8塊錢算下來,16000億的基礎貨幣,這就使得貨幣更擴張了。
記者:除了外貿順差之外,還有什麼使流動性過剩的原因?
郭樹清:外貿順差之外還有外資也順差,企業外資進來的,比我們出去的還是多得多。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雙順差。
記者:還有一部分應該是熱錢,對嗎?
郭樹清:熱錢看怎麼定義,傳統的定義就是說短期進來為了牟利的目的,短期再流出去。現在我們看這種特別短期的資金不太突出,因為這個有外匯管制。但是裏面有沒有投機押人民幣、房地產升值的呢?這個裏面也有,為什麼不敢說他是熱錢呢?就是因為他投的期限很長,不是短的。所謂的熱錢指的是特別短期的。
記者:流動性過剩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郭樹清:好處就是資金充裕,吸收存款容易,資金成本也低,這都是好處。困難肯定就是投放壓力大,你得放出去,找到合適的貸款,而且不能造成壞賬。
記者:在央行控制信貸過快增長的提前下,商業銀行應該怎麼應對這個問題?因為這個錢肯定要用出去,不用出去他自己也要受損。
郭樹清:那你就要多買國債、企業債、公司債、金融債。雖然債券的收益率只有3%左右,但是對我們來說那就是很好了,存款利息也就是2.25%。還有活期的,並且活期比定期低得多。除了債券,我們還可以開展多種經營,比如像信託、投資。
記者: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應該如何應對流動性過剩?
郭樹清: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分為治標和治本兩個方面。治本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國際收支平衡的問題,不能這麼大順差,這個當然不是說所有項目都要逆差,這個不可能。就是大體上,經常項目下,貿易的、可服務的、轉移支付、投資收益的這些基本上能夠平衡,如果不平衡,資本項下基本能平衡,這個就行。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調整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要素收入,比如勞動力的工資、土地的租金、資源的價格、環境的成本這些都得提高。但是這個也有弊,就是會對一部分盈利較差的企業形成壓力。
治標就是現在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進行對沖,就是放出去了我再收回來了,怎麼收呢?就是發點債,央行票據,提高準備金,準備金比例現在不是提高10%了嘛。商業銀行10塊錢的存款央行要扣1塊,自己只能用9塊。
記者:央行今天又發行了1000億定向票據,建行這次能領到多少?
郭樹清:這個我還不知道。發多少都行,我們都沒有意見。因為也沒有其他好的選擇,總比放在自己手裏好,而且定向票據利率在百分之二以上,超額儲備金利率只有0.78%,法定準備金利率也只有0.99%。(來源: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