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文 甘肅蘭州 記者、評論員
每每進入冬季,蘭州的“污染問題”立馬上升成為公眾最為關注的熱門話題。查閱一下蘭州近年來入冬季節的新聞,大多都與“黑臉天公”有關。如果在網絡上檢索一下,就會發現新聞的“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題’也同”,比如今年11月22日新聞標題是《蘭州昨日空氣質量全國最差》,去年12月7日的新聞標題是《蘭州昨日污染全國倒數第一》,而前年12月3日的新聞標題是《蘭州最近空氣質量全國最差》……再往前些年查閱下去,標題也大概類似。
人們渴望好的大氣質量,好的人居環境,從而提升幸福指數,這種美好願望本來無可厚非。“不南不北、不東不西、不高不低、不熱不冷”,這是對蘭州地理描述的溢美之詞,說實在的,放在夏秋,這樣說法很準確,但是蘭州的地理條件在冬季來看實在有些先天不足,盆地特點使得通風不暢,有大量廢熱排放到空中,近地面空氣的污染比四周郊區要高很多,這種現象被人們稱做“鍋蓋效應”。如果無風,浮塵難以擴散,每天的污染物就會積聚起來,污染指數節節攀升,形成“叠加效應”;如果有風,幹燥的空氣又會帶來輸入性沙塵,雖然並非是城市自身污染源造成的,但“輸入型污染”對大氣質量的影響也不可小覷。
何謂大氣污染呢?按照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定義,通常是指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並因此危害了人體的舒適、健康和福利或環境污染的現象。目前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的監測項目,統一規定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總懸浮顆粒物三項指標,用0到500之間的數字來表示空氣污染指數的數值,並被分為五級標準。應當說,蘭州人對什麼是“重度污染”一點也不陌生,筆者手頭能查閱的數據表明,蘭州的污染指數為500的重度污染五級空氣質量,在2004年11月27日起,長達連續5天;在2005年11月25日起,連續3天;在2006年12月19日,污染指數為500。比較理想的是2007年,蘭州市區空氣質量是有空氣自動監測記錄以來最好的一年。儘管連年來空氣質量確實在改善中,但蘭州的空氣質量全國排名依然倒數,今年迄今的污染指數最高是11月21日的348,就創了“全國之最”記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公正點說,為了每年市民享有的藍天更多一些,這些年來,蘭州可謂不遺餘力甚至不惜代價了。這些天來,看看新聞標題就知道政府為了大氣污染治理如何在“給力”了:《全市完成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133台734蒸噸,限產停產治理污染“不手軟”》、《蘭州城關區10台燃煤鍋爐昨被強拆》、《蘭州設卡口檢查檢測點,尾氣污染超標車輛嚴禁入城》、《蘭州環保部門兵分四路查黑煙,燃煤鍋爐超標將重罰》、《“重拳”出擊大氣污染 蘭州擬讓77家磚瓦企業停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事實上,“污染治理”是把雙刃劍,雖然一面是讓污染有效遏止,但另一面則無疑會影響到蘭州的發展和就業崗位。對欠發達地區來說,這是不容回避的發展難題。當然了,對於污染大戶來說,與其冬季關停春天再開,不如就此轉變產業結構“騰籠換鳥”。
我們應當學會理性來看蘭州的大氣污染治理。一方面要縱向看,看到這些年努力的成績,治理的成效;另一方面,不要因為橫向的排名倒數而對繼續治理喪失信心,要對大氣污染採用辨證施治的辦法。辨證施治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對症下藥、鞏固療效、強化重點、加強指導,讓“黑臉天公”日見清爽,讓蘭州的“蘭”成為藍天之藍、蘭花之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