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升庵 江蘇南京 助理研究員
民進黨黨主席選舉在即,無論是誰當選新一任的黨主席,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無疑都牽動著兩岸民眾的心。畢竟,從長期的兩岸關係進程來看,民進黨這個把“台獨”寫進黨綱的政黨,它的大陸政策成為影響兩岸和平發展的最活躍因素。“1•14”選舉的失敗,民進黨認識到民意關於加強兩岸交流的迫切心理。於是,即使一向在兩岸政策上模棱兩可的蘇貞昌也明確表示“要用對話代替對抗,用互動追求互利互惠”。但是,蔡英文的“選項說”和“三個問題”卻又再此表明民進黨內的“台獨”勢力依舊試圖在兩岸關係上大做文章,“綁架”民意,成為一黨謀求政治利益的工具。了解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及主張,可以發現其“台獨”思想在兩岸政策中的進程,為我對台工作提供相應依據。
一、相對務實的早期兩岸交流政策
民進黨成立之初並不是一個十足的“台獨黨”,受當時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社會背景影響,民進黨曾一度試圖通過大陸政策聚集民心。當時的台灣當局採用的大陸政策是“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消極避讓政策,而民進黨則從反對黨的立場上希望兩岸和平,並呼應大陸的“三通”主張。1987年10月13日在民進黨第一屆四十一次中常會上,民進黨通過了《民主進步黨現階段中國大陸政策》,這是該黨第一個關於兩岸交流的綱領性大陸政策文件。在在這個文件中,除了表達民進黨“住民自決”的理念之外,主要的還提出了兩岸應堅持“人道、平等、和平”的原則開展交流,並提出分階段交流的原則。
以上原則反應了民進黨當時希望中止兩岸敵對狀態,開展兩岸交流的主張,這與國民黨的“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政策相比顯示出一定積極意義。民進黨在分階段交流中主張,兩岸之間應暫時撇開政治議題,就經濟性、事務性的進行協商,顯示出相當的靈活性,但是從現在看來,民進黨創黨之初的原則理念並未得到很好的貫徹。在隨後的1989年的《民主進步黨現階段中國大陸政策》中,民進黨就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提出了相關要求,比第一個文件要詳細得多,具有一定意義上的積極因素和務實因素。儘管如此,也要看到,民進黨“台獨”色彩並為消散或淡化,尤其是在1989年的文件中體現得更加明顯,主張“台灣應積極與一切國家、經由經貿、文化交流、建立外交關係”。這種具有分裂性質的思想一旦滲透到民進黨內部,必將影響民進黨的兩岸政策。
二、積極風行的接觸大陸政治實踐
民進黨在第一個、第二個《現階段中國大陸政策》出台後不久,黨內掀起一股“大陸行”的熱潮,主要目的在於與中國大陸接觸,加強台海兩岸的交流,促進對中國大陸的理解。從後來的基本認識看,“大陸行”對民進黨大陸政策觀念的轉變影響是很大的。一些民進黨成員在赴大陸之後,主張兩岸和平、加強交流的心聲越來越強烈。一些頭腦清醒、思維理性的民進黨人在進入大陸之後,親眼見證大陸改革開放的成就,認為民進黨不應該將對國民黨的仇恨轉加到社會之上,應為人民文化提升和生活幸福而努力。同時,也有民進黨黨員在兩岸關係上表示出相對務實的認識,認為兩岸之間的新一代應以一種彼此有利的方式解決兩岸問題。同時,他們也提出,兩岸之間的交流應嘗試從經濟的整合開始,階段性的走向政治的整合。這種觀點在當時的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倡議中已屬比較務實的做法。但是,一些民進黨成員在比較大陸經濟與台灣經濟之間的差距之後,認為,兩岸之間加強溝通和交流只會給台灣帶來不安,也有觀點認為民進黨應避免過分刺激中國大陸,通過在與中國大陸的接觸中實現“實質性獨立”。
綜合這些人的觀點,可以看出,民進黨在認識到兩岸交流重要意義的前提下,同時也存在著兩岸交流關係的改善有可能會給台灣帶來不利影響。這種基於自我認知的觀點,本質上缺乏歷史依據和實踐檢驗,只能說明一部分民進黨人在兩岸認識上的局限性。長期以來,民進黨囿於“台獨”的論調,見大陸必“反”,談中國必“獨”,把中國大陸“妖魔化”的思維成為定勢。早期民進黨人出於兩岸政策調整的需要而進行的“大陸行”,儘管從最終結果而言,並未改變民進黨的“台獨”本質,但其邁出步伐,勇於接觸了解本身就是不錯的開始。放眼今天的兩岸局勢,如果民進黨依舊保持固步自封的心態,把自己排除於兩岸大局之外,受損的必將是民進黨。畢竟,兩岸和解、共贏發展是主流價值取向,自詡代表民意的民進黨如果只為一己之私而罔顧民眾期望,只會被民意所重新選擇,重新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