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文慶
近見報道美國出現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今日美國報》3月27日發表題為《千禧一代激發有良心的資本主義》的文章,文章指出,在一些帕內拉連鎖面包店裡,窮困潦倒的人們購物時只需支付自己能夠負擔得起的價格。諾德斯特龍高檔連鎖百貨店最近開設了一家測試商店,並將其所有利潤都捐給慈善機構。星巴克有三家咖啡屋將所賺取的很大一部分利潤用於幫助有需要的人。
文章稱,這不是發瘋的資本主義,而是有良心的資本主義,同時這對於企業的最終經營結果也大有裨益。在以往幾十年裡,企業這種仁慈的舉動都是個例。但在過去的幾年中,數十家美國最大的品牌已經將社會慈善行為作為一種異常有效的方式,向消費者、員工甚至股東“兜售自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該文認為:社交媒體功不可沒。其舉例說,將很大一部分利潤捐給慈善機構,而且也支持基層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事業的本杰瑞公司,其聯合創始人本.科恩說:“各公司已無處可藏。”他表示,因為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成為社交媒體的談資,“有遠見的公司已經開始較少地作惡,而更多地行善”。而全食公司聯合創始人約翰.麥基也說,在“超透明”的世界上,由於信息在臉譜、推特和Instagram網上迅速傳播,所以公司做的一切幾乎都是公開的。“如果說你所做的一切都在眾目睽睽之下的話,符合人的本性的事情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而出生於1982年到2004年的“千禧一代”美國人(規模達到了9500萬),他們決定著社會潮流,同時他們也熱衷於社交媒體。他們普遍相信,做正確的事不只是時髦的,更是必要的。鑒於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推動這一趨勢,所以善行在全國“風行一時”。就是說,由於“千禧一代”的美國消費者看重企業善行,而現代傳媒使企業的惡行和善行都披露無遺,因此企業不得不用行善來獲得消費者。“發瘋的資本主義”——曾經瘋狂追逐利益的資本主義,因此在變的有良心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