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歸後的香港,或許已經不是大陸所認識的香港。 |
中評社台北9月14日電(評論員 劉性仁)回歸後的香港,或許已經不是大陸所認識的香港,香港對於大陸的認識也越來越陌生,感情也越來越疏離;在一國兩制的實施情況下,香港社會慢慢進入質變的情況,在深受西方教育及社會氛圍的洗禮下,高等院校中已經成為反共反華的大本營,年輕人動輒走上街頭表達意見,他們在民主與自由思想的影響下,反國教只是其中的導火線之一,教材當然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他們與港府及北京當局缺乏信任的基礎,對於西方思想的堅信與擁護讓他們不惜採取各種強硬手段來捍衛,不惜以付出香港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為基礎,他們是香港人,香港社會所充滿的危機,是文化與文明的衝突,是思想價值的對立及對於民主見解定義的差距,更是缺乏溝通管道所造成的一種無奈情況。
信仰價值本無對錯之別,國民教育撇開教條框架部分的限制,也確實有其必要性,環顧世界各國家或地區,對於國民教育及愛國教育也都十分重視,其中國家民族教育及公民社會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然而,因為國教方式缺乏更周全及廣泛的討論,教材的論述缺乏程序上的完備,致使反國教成為一發不可收拾的泛民主派大集結,港府推動國教並沒有錯,只是訴求的方式應採取較為溫和的角度,任何制度都有其優劣之處,然而過激的抗爭行為,也並非解決問題的良方,關於國教問題應該冷靜理性處理。
香港內部的隱憂與危機,有著太多外部的因素及價值影響在內,十分複雜,處理起來要較為棘手。許多港人的優越性十足傷害內地人的感情,港人對於西方推崇,也使深為一國下的東方文明之中國大陸,顯得十分難堪;一提到中國大陸,仿彿專政、教條控制、威權等負面代稱就不由產生;然而卻忽略了自己仍是大陸的一部分,自己的經濟主要是由大陸來支撐,爹娘再怎麼壞也不能不要自己的爹娘,而應該透過合法、合理、合情的方式慢慢告知,更何況中國大陸不是只有壞的一面,西方也不是全盤都是優越的;持平來說,雙方各有利弊,對於香港來說應取其雙方之長來發展香港,對於香港才是最有利的選擇。
|